以施正荣博士领军的尚德太阳能为龙头,无锡新区光伏产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占全国的50%以上、全球的10%以上;
以赵阳博士领军的美新半导体为龙头,无锡新区IC设计规模占全国13.3%,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跃居全国首位;
无锡新区今年上半年统计报表显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4%,相当于创新型城市标准的两倍。问起这方面的情况,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说:地处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的二线城市,无锡新区却汇集了1万多名院士、博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高科技研发人才。正是他们,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帮助无锡新区实现了产业转型。
一幢旧楼
透出了务实的作风
见证了创业的历程
在无锡新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楼中,长江路上六层楼的“科技创业中心”十分陈旧。在其他地方,这样“碍眼”的旧楼可能早已拆了,但是,从美国硅谷回来的吴周令博士当初能够坚定地选择到无锡新区创业,恰恰是受这幢旧楼的感召。“一个公司一开始就搞得很豪华,太浪费,最终必定难逃失败,这幢旧楼反映了新区的务实,我决定就留在这里。”当初选择创业之地,吴周令是考察了好几个城市并且制定出一套参数逐个打分比较的,最后,他来到了这幢旧楼。今天,楼里面的科技人员称之为“SI-PARK”,楼外面的老百姓则称之为“孵化器”——新区这几年一个个创新型企业就是从这里“出壳”走向成功。10多年前,施正荣从这里开始涉足光伏产业,并使尚德太阳能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在纽约主板上市;中兴光电子在此孵化成功,现为全国最大、世界前五的光纤放大器专业开发商;创明传动也是从这幢旧楼走出去的后起之秀,现在是国内最大的联轴器研制厂商。
从最初的“科技创业中心”到新盖的“530大厦”,无锡新区的务实伴随了每一位海归人员的创业历程。他们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了多个“创业乐园”,让他们潜心“孵化”。今年5月启用的“530大厦”是“科技创业中心”的升级换代产品,研发、中试、会务、中介、培训、餐饮等与创业相关事务,不出大楼都能办妥。无锡新区向入驻者承诺:为每一名高端人才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实验场所、100平方米以上的公寓、100万以上的创业启动资金”。
也是从硅谷回来的矽鼎科技总裁吴微博士说,这里很像美国的硅谷。当初,吴微和无锡新区第一次接触,谈起项目,对方立马表态:这正是我们要发展的产业。如今,矽鼎科技把“家”安在无锡新区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内,这里集聚了软件、动漫等产业。更难得的是,产业园内政府买单打造了集成电路及微纳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千兆宽带到楼宇,百兆宽带到桌面,双回路供电确保供电畅通。
创业最难是资金。无锡新区已初步形成了针对各个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资金扶持体系。以政府为有力支撑,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领航投资公司,对“种子期”的科技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成立了注册资本5亿元的创业投资公司、1亿元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1亿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对“创业期”科技企业进行创业投资。目前,无锡新区创投资金规模近50亿元,投资机构(基金)近30个,投资方式已从单一的直接投资扩展为直接投资、参股基金、跟进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
新区今年财政拿出10亿元科技经费,比去年高出了39个百分点,投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孵化、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真正当好科技创业的“天使投资人”。
一句实话
彰显了招才的诚意
折射了成功的背后
“去年2月,我在北京接到无锡新区的考察邀请,一看名单,我发现我们是名气最小的一家公司,当时拿不定主意。但接待人员对我说,没关系的,哪怕来看看,回头能够把新区介绍给其他朋友就很感谢你了。这句话一下子打动了我,多真诚啊。没想到,这一看我就再离不开新区了。”在新区I-PARK,孙勇博士回想起创业经历,非常庆幸当时的选择。他所创办的赛昂科技公司如今已发展到200多人,企业软件、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迅速,创业还不到一年,预计今年的产值可超千万元。
“最打动我的不是政府资助的几百万元经费,而是他们对待人才的真诚。”其实,许多来新区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都有着与孙博士差不多的感觉:在人才争夺大战中,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大同小异,但如何做好政策之外的事情?如何把一时的优惠变成长远的支持?如何用好人才却又让人才有不被利用的感觉?这才是无锡新区引才的过人之处。孙勇告诉记者,新区人用真诚之心化解了他创业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与他在北京第一次创业时相比,这一次更顺利,从办公场地、招聘员工甚至食宿、交通等,有关部门不请自到,他几乎没有为这些琐碎事操心过。
对待人才,对待科研成果,无锡新区有着足够的真诚。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常常不能立马见效。一位叫做陈景才的科学家在新区十年磨一剑,沉下心来研制抗前列腺病的新药。在这期间,他创办的杰西医药科技公司对新区几乎没有任何的回报,但新区的服务没有打折,照样为他提供办公场地,照样四处奔走为他争取科研资金。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说,要用人才首先要懂人才,对待科技人才不能功利心太强,否则肯定留不住人。今年,陈景才的公司果然有好消息传来,他们研制的新药已进入二类临床阶段,即将成为新区生物制药新产业的主打产品。
无锡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说,高端人才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但对一些创业过程的细枝末节却不一定在行。他们提出“领军人才管创业,其他事情政府做”的理念,推出“创业保姆”计划,由新区财政出资,为海外人才创业企业配备行政助理,帮助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半年多来,100名“创业保姆”在100家高科技企业中帮助处理企业日常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申报、与政府部门沟通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重点骨干在孵企业,新区一对一的服务小到租房、解决小孩上学、办理工商执照,大到对上争取资金以及协调和政府部门的关系等,在企业成长期间,新区还担负起企业规划经营、人才战略等各种辅助事务。可谓是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助教、成功之后当保安。创办爱达索生物公司的梁波博士感慨:“要让我花大量时间去跑这些事务,那就太不值了,‘创业保姆’这个办法很实在,彰显了新区支持科技创新的真诚和周到,使我们有精力专注于技术团队的搭建、科技产品的研发。”
一个展厅
看到了强大的磁场
诠释了神奇的效应
每次有新的海归成员加盟团队,已是无锡荣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吴周令博士必定会带他们去一个地方———无锡新区展示中心,吴博士将它称为“梦想的加油站”。
4000平米的展示中心,展示新区这几年建设发展成就,有10大产业区详细的产业规划和未来发展蓝图,最吸引眼球的是施正荣等一个个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在新区的创业历程和他们精彩的成绩单,成功的案例常常能燃起海归创业人才内心深处的理想和强烈的创业冲动。
一年前,吴周令博士正是在当年的美国同学施正荣博士的感召下,毅然放弃了年薪30万美元的硅谷CEO职位,来到无锡新区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说:“理想的实现有时比金钱更重要。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是一个可以让海归创业人才放心地播种理想,并有信心看到理想长成参天大树的地方。”
去年8月才在无锡注册的荣兴科技,从事光学仪器和激光尖端设备的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已完成前期研发,进入投产阶段。公司30位核心成员,有3位院士,5位博士,10位硕士,他们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海归科学家。今年2月,来自硅谷的程博士又带着他在美的26项专利加盟该公司。程博士骄傲地把自己的团队戏称为“小小联合国”。
“联合国”能够形成,必定离不开一种磁场的吸引,无锡新区,已经成了吸引一个个海归人才前来创业的强磁场,施正荣们成功榜样的激励作用,海归创业人才的相互影响,使海外人才如滚雪球般在无锡新区迅速集聚,它直接带来的效应是,新区“530”(无锡市当年提出用5年时间每年引进30名高层次海归创业人才)项目这两年呈爆发式增长——
数据最有说服力:2008年,新区引进530企业80家,2009年,引进530企业200家,今年上半年,新区第一批入围的530企业就近140家。这些530企业产业主要分布在微纳传感、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IC设计等行业,引入产业的80%与新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配套。
无锡新区530办公室副主任李敏芸把这种海归人才的集聚称为“蚂蚁效应”,一个人成功了就能引来一串。比如去年为一句实话深受感动而前来创业的赛昂科技公司总经理孙勇,就成了一位用他自己话说是“很不错的联络人”,一年不到,他已经介绍了好几位他在清华读本科时的同学到新区落户创业,“我很想在此定居,把3个孩子也接到无锡来。”孙勇这样对记者说。
李敏芸还认为,这些海归创业人才从事的都是新兴产业,在一个地方的集聚能使他们在产业链上相互配套、合作,使得企业的运行更为高效,更能形成一个市场空间。不管怎么说,无锡新区这个磁场,正在释放出她超强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