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华为、中兴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屡屡受挫;另一边是美国电信运营巨头思科在华业务量的节节攀升。政府采购市场的信息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这是一场始于2011年的信息安全交锋,一直持续至今。
一边是来自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通讯,另一边是咄咄逼人的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后者自2011年起便对这两家中国企业发起调查,并抛出了“威胁论”。
日前,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再次发表调研报告称,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美国政府避免购买带有华为及中兴公司产品的设备。
实际上,类似的外国公司在美商业投资受阻的案例比比皆是,但美国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美国很早就认识到信息安全与国家整体利益及国防的紧密联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信息产业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同时,美国政府部门通过国家安全局对信息产业实行严格控制,国家安全局派出既懂密码、电子侦察业务,又懂半导体技术的专家“驻扎”各大公司,其任务就是对销往全球的信息产品,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等关键部件,安装国家安全局需要的后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经过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测试确认,美国ISS公司的产品存在后门,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定期向美国回传200K字节的加密数据,经有关部门解密后得知其中包括重要的客户信息,对用户构成极大的潜在安全危险。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将一块芯片中可能安放的所有后门都排除掉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华为和中兴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可以理解。
但从现状来看,华为和中兴是否已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并不好说,美国之所以夸大这方面的宣传,一是政治需要,二是打压中国电信设备企业。
不过,如果由此打响电信贸易战第一枪,预计美国电信运营巨头思科会比华为、中兴通讯更受伤。
截至目前,华为不仅被排除在美国主流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门外,而且还屡屡被美国商务部、国会、外国投资委员会等以可能损害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其在美国的商业交易。类似的故事也在中兴通讯身上发生过。
而思科在中国市场从未有过销售障碍,广泛进入到中国教育、政府和通信市场,其在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和中国的业务量占总量的16%以上。同时,中国还是思科在上述地区仅次于日本的增速第二快市场。
对比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政府采购的开放性值得反思,尤其是在信息产品领域。所以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尽可能多地扶持国内企业开发、研制国货,免遭外国势力打压,威胁国家安全。华为、中兴通讯事件再次为我国政府采购敲响警钟,关注信息安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