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对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要求其破解加州圣贝纳迪诺(San Bernardino)枪击案嫌犯手机的要求,做出了一个令世人惊愕的大胆举动:严词拒绝。库克在发表的公开信中称,FBI所提出的这一“令人胆寒”的要求,将“可能破坏政府原本打算保护的自由”。他的这一立场在果粉中赢得了不少支持,硅谷高管们也纷纷表示赞赏他这种对用户隐私毫不含糊的维护。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的反应却有些落后,而当他终于在Twitter上姗姗来迟地做出回应时,他对库克和苹果所采取立场的态度却让人有些出人意料。在他发布的几条推文中,皮查伊称,尽管谷歌“会在合法的要求下,向执法部门交出数据”,但“要求企业对用户设备和数据进行解密则完全是另一码事,”而这“将可能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先例”。
从乐观角度来看,皮查伊和库克都深切关注这个问题,只是谷歌正尝试在这场法律及道德伦理的复杂对抗中厘清头绪而已——说起来,微软至今都还没有就此事发布任何直接声明。
不妨让我们换种思路。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你就会发现,苹果和谷歌这两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他们的方式是迥异的。
“隐私”已是苹果品牌的核心
过去两年,库克已经将“隐私”打造为苹果品牌的核心。
最好的一个例子是,2015年6月,库克就苹果公司被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是一个致力于公民自由和隐私事宜的公共兴趣组织)评选为“自由冠军”一事发表演讲。他说道:我们的隐私正在受到多方面的侵犯。我所工作的硅谷,有一些最杰出、最成功的公司,通过向客户催眠“你的个人信息保密措施做得相当不错”的方式,打造起了自己的业务。这些公司收集了他们所能收集的关于你的一切信息,然后试图从中获利。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苹果也不想成为这样的公司。
这就是人们乐于使用苹果产品的原因。同时库克还顺带贬低了谷歌和Facebook等由广告驱动的业务模式。从库克的角度来说,这不啻为一种双赢。
如果说,苹果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专注使得它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我想没有几个人会跳出来反对吧。
然而,如果谈到面部识别、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汽车、地图和导航等领域,那么,毫无疑问,谷歌才是当之无愧的领先者。
谷歌擅长的所有这些领域,都牵涉到对“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正确、明智判断。为了推动这一技术的认知“车轮”滚滚向前,你就必须采集大量数据,并系统地将它们应用到复杂的数学模型中去。
是的,谷歌收集了大量数据,并用许许多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的是改进其面向用户和广告商的产品。广告收入为这些买单。你所使用的各种谷歌免费服务,从搜索到YouTube,都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数据收集。
谷歌和苹果其实不一样
让我们假设一下这样的场景:如果明天,一个神仙从天而降,对整个地球施法,之后我们谁都没法买智能手机了,那么,哪家公司会先破产,苹果还是谷歌?
资料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安卓(Android)为谷歌创造的直接效益仅为310亿美元。这比相同时间段内iPhone为苹果所创造的效益要少得多。仅2014年第四季度,iPhone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亿美元。今时今日,苹果有超过一半的营收来自于iPhone。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苹果对隐私的重视也是为了它的自身利益考虑,这也是典型的将短板——在收集数据打造高质量服务方面,苹果不如谷歌——变为长板,帮助营销其最重要产品的一种极为高明的手段。
所以,如果FBI果真成功迫使苹果公司破解其手机,那么,这将不仅仅是皮查伊所描述的“令人困扰的先例”,更会极大地减损苹果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威望。
谷歌的情况则不尽然。大部分安卓手机的加密程度不及iPhone,也就是说,执法部门能够较为容易地破解这些手机。
再者,谷歌的主线业务是围绕着自由流动的个人信息——而并非硬件——所打造,故而其对隐私的敏感度也大大降低了。
简言之,谷歌的商业模式是,在维持客户满意度、符合法律要求的前提下,给予用户尽可能多的隐私。毕竟,该公司需要的是数据。但苹果就不一样了,它把隐私上升到了品牌核心的地位。
由此可见,尽管谷歌和苹果在某些领域是狭路相逢的竞争对手,但本质上,它们所参与的不是同一场战争。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