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享经济催生了不少新型的商业模式,例如像共享单车、网约车等等这些新型崛起的商业。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共享单车的用户数量超过了1亿人次。共享单车企业掌握大量的电话、身份信息、支付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同时也涉及市民出行、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等社会敏感信息。大家对个人信息保护、国家公共信息安全等方面都非常关注。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7月4号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在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依法严厉打击泄露和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等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意见要求引导平台企业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鼓励行业组织依法合规探索设立分享经济用户投诉和维权的第三方平台。依法严厉打击泄露和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等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加强对分享经济发展涉及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运用和服务。
意见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分享经济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研究制定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保险政策,积极利用保险等市场机制保障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意见指出切实加强对分享经济领域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监管与防范,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营造新旧业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严禁以违法手段开展竞争,严厉打击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
严格监管下用户信息依然存在泄露
每种正规的共享产品平台对用户的注册信息都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但还是有不少用户反映在注册后,一些骚扰电话和短信就接踵而来,对方甚至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等信息。发生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黑客入侵平台网站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另一种则是平台方的内部人员为获取不法利益而泄露用户信息,后者通常是用户信息被泄露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想出了一些“新招”,比如将一些共享产品的二维码偷梁换柱,或是在共享充电宝等产品中植入微型计算设备,用户在将手机连接到充电宝之后,该计算设备就会要求获取用户手机的控制权限。然而这些二维码及其计算设备目前严重缺乏监管,用户很可能会在不法分子一步步的诱导之下提交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
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守法律底线,防止以共享经济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如今多部门相继发布法律法规和意见,相当于间接提高了分享和共享领域的准入门槛,从长远来看,将不具备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企业和平台扫地出门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