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子政务系统分析及建议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固然有许多因素多个方面,但归纳起来,无外乎表现为7种形式即: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等。
当前绝大多数的政务工程中,均是按照分别建设内网、外网和公共网设计的,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TCP/IP协议而建立的,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缺乏安全性设计,所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另外,操作系统存在来自Internet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用户随意利用办公终端与Internet联接,再加上恶意病毒的无规律性的连续侵袭,同样是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况且我国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信息设备制造业,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也是引进的,这些设备本身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我们也没有基础操作系统,所使用的基础操作系统本身也潜在安全问题。因为所有的政务应用和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底层支持。操作系统的漏洞或配置不当将有可能导致整个安全体系的崩溃。
电子政务安全防护总体方案是依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ISO15408 / GB/T 18336 ;国家973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研究G1999035801课题组IATF《信息技术保障技术框架》的要求,并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目的是主要针对XX省电子政务外网,从安全的角度进行总体的设计规划,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重点实现以下的内容:
严格控制政务外网内各种访问,确保合法访问的正常进行,杜绝非法及越权访问;
有效预防、发现、处理异常的网络访问,确保电子政务外网正常访问活动;
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便于电子政务外网的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给予加固和消除的处理;
能预防、发现、处理计算机病毒;
对政务外网的合法用户进行授权,并对发起访问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确保电子政务外网重要的信息资产被合法、授权地访问;
确保电子政务外网内重要的文件、数据被合法授权地获取或修改;
确保电子政务外网内重要地文件、数据能够有效地备份及恢复,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的可用性;
能够对信息系统内所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事件记录与审计;
合理的安全体系架构和管理措施;
实现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的集中管理;
有较强的扩展性。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