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学校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学校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解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一系列创新性好、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13年9月,我校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项目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由我校牵头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启动的14个中心之一。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坚持个性化培养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遵循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等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2011年,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3年,学校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建校以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她的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向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

院系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对抗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创建于2009年,起源于1959年设立的无线电工程系,后更名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3年成立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2009年成为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均为国防科工委重点本科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特色明显,经过近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正在逐步建设成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五个本科专业,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博士点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图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微波与天线技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65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460多台套,仪器设备价值8700多万元,并建有威海雷达系统实验站、卫星跟踪测控地面站、空间遥感实验系统、微波天线测试系统等高水平科研试验环境。学院所含学科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威海校区建有相应的科研和教学单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教授为我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0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36人、副教授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70人。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高频超视距雷达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乃通院士是我国军事通信系统及移动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任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来学院在刘永坦、张乃通两位院士的带领下,在高频地波雷达、微波成象雷达、超宽带通信理论与技术、指挥控制系统数据传输、深空通信及卫星通信、空间遥感图象处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等方向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防基础研究课题。近五年共完成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80%为国家和国防高技术研究项目。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20余篇,平均每年申请专利15项。

我院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特别是在超宽带通信理论、微波及天线、新体制雷达、移动通信、新一代无线数据网络等方面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韩国及港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院聘请国外兼职博士导师5人,兼职教授10人,招收国外博士研究生10人,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共邀请30余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本学科讲学,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38人次,选派6名教师出国进修,承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项,每年派出各类留学生20名,接收国外留学生10人。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科和学校的国际影响,促进了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无线电遥测遥控专业和无线通信专业,建立于1958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无线通信专业之一,1980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 年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为国防重点专业。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微波技术等专业方向。建专业40多年来,全系教职员工继承和发扬了我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突出航天与国防特色,紧跟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学科专业方向上重点瞄准航天和军事通信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结合科学研究设计本科专业方向。在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卫星测控与通信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抗干扰宽带数据传输系统、微波电路与器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通信工程专业还特别加强了通信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适应能力强,在国内的航天、国防领域及电信企业、公司受到普遍认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为雷达专业,建立于 1959 年,后分别更名为电子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无线电专业之一。我国高校专业调整后由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合并而成。 1979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 年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为国防重点专业。包括雷达系统、雷达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电子对抗、导航与定位、数据采集与存储和电子测量技术等专业方向。建专业50多年来,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同样以航天与国防为专业特色,紧跟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学科专业方向上重点瞄准航天和军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结合科学研究确定本科专业方向。在新体制系统、微弱信号处理、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电子对抗系统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特别加强了雷达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国内的航天、国防领域及电子信息企业、公司受到普遍认可。

学院研究领域宽广、研究方向明确,学科紧密结合航天尖端技术的需求,形成了以航天和国防高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及领域包括雷达系统设计及信号处理、指挥控制系统数据传输、卫星通信与测控系统、数据通信及计算机通信网络、专用移动通信系统、遥测遥控系统信息传输、逆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微波通信及天线设计等。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基金、国家 863 计划、部委预研项目、国防型号以及各类工程与开发项目。其中,“逆合成孔径雷达实验系统”和“导弹武器数传通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KD8800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其它部省级奖47项。近三年累计完成科研经费6822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及会议录上 79 篇、国内核心刊物以上学术刊物320多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105篇。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最近更新:2014-02-08 14:38
编辑者:安博涛
院校新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4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会...[详细]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密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在全国共招收本科生3800人,与去年持平,主要在一批次录取...[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趋势及侦破策略”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1日下午,应信息技术系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犯罪情报中心主任...[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交流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在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王新猛的带领下,信息技术系部分专...[详细]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专题讲座

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讲法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详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