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造的,与传统解决方案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牵扯面太广。也因此哪怕是最资深的业内人士提起云计算以及相关概念、优势都需要破费一番口舌。以至于当我们看到“1小时教你云计算”这样的演讲时,也会很好奇的去听听别人是如何总结的。那么,在庞杂的云计算海洋里,服务器生态与以往相比有哪些新的博弈呢?笔者认为目前单从服务器产品来看,以下两个方面是逼迫厂商们变招的主要因素。
1、 开放架构VS封闭环境
开放架构服务器平台和封闭式的平台本质区别不在于软件开源与否。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底层基础架构的开放与封闭。与传统意义上RISC小型机的封闭环境不同,云计算中的封闭环境更多的是指解决方案的专一,数据中心内各部分的相对封闭。而开放架构则相反,时下x86架构服务器如日中天,其带来的开放的生态环境也广被认可。那么,对云计算而言,究竟是开放式架构好还是封闭式架构更有优势呢?
多数观点倾向于开放式架构好,综合来看不外乎三点原因:1、开放式架构的解决方案更加自由,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供应商;2、开放式架构的兼容性更好,不论是对过去系统的兼容还是未来的扩展不会受到制约;3、开放式架构平台的性价比更高,支持更广泛。
但是与之相反,x86开放式架构来构建云计算环境也有几个劣势:1、供应商众多容易导致后期服务成本的增加;2、在可靠性和高可用方面,尽管有英特尔等厂商推动提升其RAS能力,但仍然被质疑;3、x86集群环境网络与存储I/O成新瓶颈。
同理,封闭环境的好处也就在于:1、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和厂商对整体环境的调优;2、相对更加可靠和安全;3、数据中心的支持与各部分之间均做过完善的设计。而不足之处就是:1、方案来自于单一厂商,用户容易被厂商锁定;2、打包方案价格过高;3、兼容性不好,应用受限制。
所以,不论厂商们如何唇枪舌剑的说自身的优势,从自身的角度或说可靠性更高,或说可扩展性更好,或说性价比优势。所有理由都是从开放式环境与封闭式环境各自的先天性优劣出发。而作为媒体人来看,封闭式架构对厂商的好处就是可以绑定用户,缺点是方案复杂度较大,企业需要有扎实的功底来服务于客户。对用户的好处是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缺点是价格高,难以对外兼容。开放式架构的好处在于灵活度大,各供应商只需要做好自身那部分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开放式架构的好处在于可选择性大,性价比高,缺点是难以获得一站式服务,可靠性存疑。
因此,笔者认为,云计算的开放架构与封闭架构之争,实际上是用户自身需求所决定:想要一站式服务和可靠性保障,就别在意价格选择封闭环境;想要更好的灵活性和性价比,就选开放式环境,别在意可靠性和百里挑一的操心劲儿。
不过,从业界的趋势来看,随着x86环境逐渐从传统RISC生态中借鉴来诸如RAS可靠性和统一解决方案等手段,开放式架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相信未来各云计算中心还是会以x86环境居多,毕竟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而封闭式环境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不差钱”的企业来说,其稳定的服务和统一方案的支持才是吸引点。
2、 云计算为服务器设计带来新命题
云计算最重要的就是引入了虚拟资源池概念,从而打破了物理服务器的隔阂,让计算性能可以无限的扩张或是分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各家厂商在做服务器时的设计理念——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要一个更强的服务器计算平台,你可能不需要去构架一个32路的系统,而是用8个四路服务器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虚拟机,其效果与32路系统一样。
这不但简化了服务器厂商的设计和研发成本,也使得用户可以灵活的获得自身想要的计算资源和计算模式。然而云计算带来的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另外的挑战:1、通讯瓶颈;2、设备功耗。
8个四路系统是可以通过虚拟化变成一台机器做运算,然而节点间的通讯延时是远远大于单一32路服务器内部的通讯延迟的。如何解决云计算环境中的I/O瓶颈成为各云计算解决方案所瞄准的关键要点之一。厂商们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虚拟化支持:通过对CPU加入硬件虚拟化指令的支持,可以有效的解决虚拟机内存的I/O问题,而芯片组、网卡也都相继拥有自身的硬件虚拟化技术,从而使得节点间的虚拟化通讯问题得到缓解;2、采用更快速的网络,如英特尔极力倡导的万兆以太网,Mellanox为代表的Infiniband专有网络等。
另一方面是设备功耗,同理可知一台32路的服务器设备功耗必然小鱼8台四路服务器,那么这部分成本不单单是服务器耗电的成本,还有数据中心里的机架空间成本,散热成本等等。
因此从服务器自身的设计来看,目前有两种趋势:1、服务器厂商普遍推出针对云计算的服务器,或是双路、四路机架产品,或是更高密度的刀片产品等。但是大家都会发现这类面向虚拟化或是云计算的产品,普遍都有较好的网络配置以解决通讯瓶颈,另一方面也会较为在意功耗(提升计算密度也是为了节约功耗)。
可以看到从戴尔到惠普推出的微型服务器到超微的四子星等,厂商都在探索更新的服务器设计思路。前者从低功耗的角度出发,用更多的低性能凌动乃至ARM处理器来“集众核心之力”,以更低的功耗,更好的计算密度为轻量级应用或是作为云计算的节点而设计。超微的四子星则是另一种尽量多的在机架内提升计算密度的设计思路。
也有厂商反其道而行之,不在服务器的设计上多动脑筋,而是从规模上和应用上入手,推出系统级解决方案。如思科的UCS统一计算方案,对于电信运营商这样拥有大量交换设备和计算设备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Oracle推出的Exadata、ExaLogic、ExaLytics则分别面向数据库计算、云计算和即时分析业务,可谓有针对,有重点,有想法。这些系统级方案的单一节点并没有显著的特色,然而整合在一起之后,有了厂商的优化和技术支持,作为云计算中的某一业务节点融入数据中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之前开放式和封闭的角度来看,系统级解决方案也许是大环境里的小封闭,是微缩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而综合来看,服务器领域面对云计算的大潮还算较为稳定,其最大的转变在于厂商们不再以技术寡头自居,推出的产品也不再是引领业务方向, 反过来是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应用来定制方案和设计产品。这也许是云计算模式为厂商和用户角色转变带来的最大好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