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网上献花悼先烈”“留言缅怀领勋章”“一点烛光祭忠魂”……线上缅怀、网上祭奠,成为本次活动的一抹亮色。当祭奠英烈遇上“互联网+”,公祭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愈加成熟。
线上公祭的习惯养成,是网络公共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构建和实践网络公共文明的生力军则是青年人。在我国6.49亿网民、5.57亿手机网民中,主体就是青年人。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聚集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到他们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网络塑造了中国的青年,青年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发展趋势,共青团就会离青年越来越远;如果把握不了新时期青年的脉络,我们的工作就会落后于时代。
现在,网络生态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动辄在网络上搞“人肉搜索”的行为少了,而倡导志愿服务,帮助寻孤“随手拍”的义举多了;网上造谣、传谣、信谣的现象减少了,而为他人播报生活服务信息等增多了。但也要看到,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的网络暴力并不鲜见,不讲逻辑与理性、只想宣泄情绪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团员来说,不应是参与者,也不该是旁观者,而应亮明身份,将自身的先进性和担当精神延伸到网络空间,通过一言一行示范引领全体青年崇德向善,为励志进取点赞,为好人善举叫好,对假恶丑现象坚决说不,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充满阳光。
网络上的思想比较活跃,各种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一些极端思维、错误思潮,具有一定鼓动性和煽动性,对于价值观还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影响较大。大部分团员青年能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唱响主旋律,在多元意识中树立核心价值。但也有部分团员青年政治认识模糊,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被“杂音”裹挟,盲动盲从。面对片面极端的思潮、负能量的言论,广大团员青年不能甘当“沉默的大多数”,要敢发声,会发声,善发声,赢得网络舆论主动权。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是广大团员青年应担负起的青春责任。鲁迅曾期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