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朱海权先生致函该报编辑的公开信,对该报近期连续刊登有关中国政府发起针对美国的网络攻击的“不公正”指责予以公开驳斥,并直言美方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若是一味“诉诸麦克风外交只能适得其反”,进而呼吁中美双方就网络安全携手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责。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也刊发了一则独家报道:一张声称是获取自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所谓“机密地图”显示中国在过去5年间对美国发动了近700次网络攻击,受中国黑客侵害的目标几乎涵盖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不仅包括谷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商业巨头,而且连政府机构以及军方部门也均未能幸免于外。
“中国黑客威胁论”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中美网络安全争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事实上,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恩怨纠葛由来已久。从2010年1月“谷歌事件”到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从2014年5月所谓“五名中国军人涉嫌经济间谍案”到2015年6月美国联邦雇员数以百万计的人事档案资料信息“外泄疑案”,中美两国在这一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角力较量似乎就不曾停歇过,网络安全也一度成为影响中美双边关系中升温最快的问题之一,引发了两国有识之士对于网络空间矛盾管控的关切与忧虑。
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与发展势头最劲的发展中国家,美中在网络空间这一新兴疆域里的分歧与争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两国在传统安全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延伸与折射。
美方基于自身的先发优势大肆鼓吹不受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动辄公开指责中国妨害网络自由,而中方鉴于自身的后发身位坚持本国的网络主权行为不容他国置喙、主张信息安全基础上的自由流动。这两种侧重点迥然不同的理念的 “火星撞地球”似乎难以避免。可以预见,中美今后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争议或将“绵绵无绝期”
在2015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国,以及在7月6日对外全文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国第一部“网络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中,均明确提出了“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凸显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规则制定的意志。
美国主流媒体选择在这一时段集中大炒特炒“中国黑客威胁论”,其背后动机颇耐人寻味,既可以视为其一贯偏颇认知的一种惯性延续,也不无利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于9月正式访美之机有心炮制“热点”发酵借以吸睛这一层策略考量。
从短期内来看,美方凭借其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优势,或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冲击;不过,就长期而言,无论是表面上的剑拔弩张还是背地里的暗流涌动,此番网络问题上的“美攻中守”并不太可能对早已深度融合的中美关系造成实质性伤害。笔者预计,其最终结局与前几次“拉锯战”的走势在本质上无多差异。
然而,“网事并不如烟”,说到底“网上事”还是须得到“网下来办”。隔空骂战甚或网络对攻对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中美关系发展大局来说,即便不至两败俱伤,也自必是事倍功半、因小失大。唾沫四溅的“口水仗”之余,中美双方的相关实务部门还是应该回到谈判桌前开诚布公地“共商网事”方是上策。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