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用户大量使用此类技术之后,希望与之发生在线交易的其他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必然面临技术配套跟进的问题,这将间接地让美国政府获得为全球信息空间建立行为规范的机会,对美国政府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因此具有巨大诱惑。
●其他国家的用户、公司及政府也面临选择:自身隐私信息在用于安全交易认证的同时,如何避免受到美国政府可能获取不对称收益的威胁?
美国政府2012财政年度准备出资2450万美元,由商务部牵头开发一种名为“身份生态系统”的网络身份验证系统。对美国网民来说,未来3至5年内,当登录邮箱、脸谱、推特等网上账号时,将逐渐放弃现有的“用户名+密码”模式,转而使用统一的“网络身份证”。
“身份生态系统”是一项名为“信息空间可信任ID的国家战略”的先期试点。美国政府2011年4月16日颁布了“信息空间可信任ID的国家战略”的计划,准备投资5.63亿美元,开发可以保障在线市场以及其中用户的安全技术,这些用户包括了个人、公司以及政府机构。整个计划预期耗时10年完成。
这项计划最早于2011年1月已经在华盛顿圈内人士间流传,尽管政府始终强调这个计划的3个要点:基于用户自愿而非强迫参加;主要用于保障和提升在线交易的安全性;不会建立统一保存用户信息的后台数据库。但对个人隐私以及政府强化监控能力持警惕态度的美国国内各类团体,以及媒体,仍然忍不住用警惕的眼光审视这个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项计划将使得美国政府获得一个“显微镜”,个体用户在网络空间的诸多行为将因此不再受到匿名的保护。
这种担心因为美国司法部处理“维基揭秘”网站的行动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2010年11月14日,美国司法部通过国家安全信函向“推特”公司发出传票,要求“推特”提供若干支持维基揭秘网站用户的诸多信息,除了用户名、登录记录、通讯记录之外,还包括信用卡账号等记录资金流转的信息。当时的理由是,需要这些信息配合司法部对维基揭秘网站爆料行动的调查。美国民权在线联盟已于今年3月18日提出针对司法部此类行为的诉讼,认为它威胁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上述纷争体现了全球网络空间的古老难题:安全与隐私的两难。安全和隐私,始终困扰着网络用户以及各国政府:匿名而开放的网络空间,带来了信息流动的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形形色色的欺诈、盗用以及黑客攻击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实名信息认证的网络管理,能够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代价则是以数据库和监控技术为武器的“超级老大哥”的出现,个体用户的隐私会面临严峻风险。
从美国政府推出“可信任身份认证”的计划来看,奥巴马政府至少相信,为了“确保在线交易”的“安全”,可以对个人隐私进行有限度的牺牲。这个问题未来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单纯信息技术的范畴。当美国用户大量使用此类技术之后,希望与之发生在线交易的其他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必然面临技术配套跟进的问题,这间接地让美国政府获得为全球信息空间建立行为规范的机会,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因此对美国政府具有巨大的诱惑。
与此同时,不仅美国网民、企业担心隐私,其他国家的用户、公司以及政府也面临选择:自身隐私信息在用于安全交易认证的同时,如何避免受到美国政府可能获取不对称收益的威胁?2001年前后,波音公司在与欧洲空客公司竞争沙特阿拉伯订单时,就曾经得到了国家安全局全球监控系统“梯队”的助力,监听到了沙特代表与空客代表的手机通讯,进而夺取了商业合同。此类问题再次提醒各方关注,如何管理和规制全球信息空间,避免优势国家以单边主义的思路确立对全球信息空间的主导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