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网络导报讯:工信部11月14日公布的《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当前,身份盗用、交易诈骗、网络钓鱼等各种网上安全事件的频发,与蓬勃发展的网络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有近1.28亿互联网用户遭遇过上述安全事件,初步估计损失超过150亿元,严重打击网络用户的信心,阻碍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
为此,工信部表示,将根据信息化发展对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需求,完善网络身份认证管理政策。
诸多法律问题待解
据工信部披露,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4.5亿,网络购物用户数量1.61亿,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据预测,“十二五” 期间,网络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进一步普及深化,到201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社保、医疗、保险等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将逐步深化电子认证的应用,电子病历、电子保单等更多业务将得到广泛开展。随着社会对电子认证服务的认可程 度进一步提高,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将迅速增长,网上交易活动开展更为频繁,在线招投标、电子合同签订与电子订购等业务将蓬勃发展。
但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市场,也蕴涵着很多由电子认证服务法律制度滞后所引发的问题。例如,电子商务进行的无纸交易,这其中涉及到的电子发票、电 子签名等新事物的法律地位和效力问题还有待解决。此外,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怎样进行规范管理,其权利义务有哪些,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些问题均没有在现 有的相关电子认证服务法律文件中得到了明确规范。
规范建设将明显加强
电子认证服务通过保障网络身份真实、网络行为可溯和数据电文可靠,为维护权益、追究责任、履行义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是构建可信网络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电子认证服务对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为此,工信部在《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表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依托合法电子认证服务机 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覆盖全国,网点覆盖所有省份、延伸到中东部地区80%的城镇和西部地区60%的城市,有效数字证书数量超过1亿张,网络身份认证服务 在国家网络信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加强。
对于电子认证服务法律制度滞后问题,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将根据信息化发展对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需求,完善网络身份 认证管理政策。研究制定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可靠性认定规则,为电子取证、司法鉴定和法律诉讼提供支持。进一步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推动电子签名法与票据 法、合同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促进电子认证服务在电子商务纠纷解决中的具体应用。鼓励采用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