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更容易被有意无意地泄露。新华社今天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中国用户合法利益,我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应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网络审查的重点在于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不符合安全和产品和服务,不得在中国境内使用。实际上针对信息技术产品的安全审查,我国并非第一家,美国早已有先例。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就这个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
经济之声:不断出现的个人信息泄漏事件让人们对网络安全心存疑虑,而斯诺登事件则把个别国家蓄意监控、收集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关键信息的行为彻底曝光。互联网越来越复杂,保护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即将推出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意义何在?我们该从什么样的高度来认识网络安全?
曾剑秋:这也是中国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一部分。因为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它们早就实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而且也比较成熟,它们非常重视网络的安全,信息的安全。中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当中,可能很大程度上还不太成熟,对于我们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护的不够,我们现在踏踏实实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来得及。
从全球来看,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网络安全的问题。网络安全首先是国家的安全,同时,企业也有安全问题,老百姓也有个人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是一个体系,从顶层到个人都与之息息相关。国家出台这么一个政策,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一个全面保护的体系,这是必须的,而且这也恰恰是对国外的先进经验、教训的总结。
经济之声:有人担心网络安全审查会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担心有没有必要?
曾剑秋: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这个信息社会首先就是一个网络的社会。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的,但互联网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场所,互联网是一个保护大家公众利益的地方,所以就需要有规矩,需要有规范。我们国家出台这些政策,主要还是从规范网络管理方面去做的,目的还是从大家共有安全利益着眼,包括国家的利益、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经济之声:网络本身是没有国界的。这就给保障我们自己的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观念上,有人基于网络的自由性特征提出,应当对网络进行最低程度的监管,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力量。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有片面性。网络安全需要怎样的监管?即将推出的网络安全审查是否能够满足安全的需求?
曾剑秋:我认为它目前还不能满足需求,应该说只是在保护国家安全、企业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迈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伐。因为这一次的文件实际上还是强调可管可控,对于一些会危害到国家、企业和个人安全的东西,我们要提前能够知道或者用一些办法阻止。这个要求方向肯定是对的,对于网络安全,我们要有一些监管的手段。实际上从全球的发展过程来看,监管手段经历了regulation、deregulation和re-regulation的阶段,regulation就是严格的监管,deregulation是放松管制,放松监管,我们现在进入到re-regulation的阶段,re-regulation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放松网络管制,但另一方面,该监管的还是要监管。我的理解是,re-regulation时代就是我们调制管制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互联网发展的开放属性;另外一方面,对于该严管监管的要严格管理,这也是全球发展的大势。
经济之声:对于国家的网络安全来说,使用本国企业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网络技术产品中被恶意预留漏洞,危害国家安全。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有中兴、华为等优秀的通信技术企业,但是在操作系统领域,国内企业依然处于弱势。在最近公布的政府采购名单中,Windows8操作系统因为各种原因被排除在外,这也给国内的相关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从国内企业的角度,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为国家的信息安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剑秋:我一直认为,操作系统就像一个大厦的地基,这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首先就在于地基,一个楼如果盖的不好,可能首先是地基的问题;地基要打好了,出点小问题可能都比较好办,所以操作系统的确是我们要非常重视的。在大家认为Window8操作系统可能会有安全漏洞的情况下,我们目前不采购它,的确会给我们国内一些做操作系统的企业带来好的机会,国家一直有这样的鼓励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主要有几点:第一个就是要落地,要能够使我们现有的一些应用,包括一些办公管理系统能够不受到影响。第二个,也不是完全去创新,可以参考借鉴国外操作系统一些好的方面,也要结合中国的一些情况,不要走太多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