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广泛实现是IT界的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至2011年,云计算在国内发展的关键词已经从“概念炒作”、“技术探讨”转变为“应用实践”。各大IT厂商积极秣马厉兵,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解决方案选择。
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内企业CIO,云计算对他的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现在处于云计算的何种阶段?如何向云计算演进?这些问题如同社会初级阶段理论一样具备现实意义。
企业的IT建设过程,以当前的基准来衡量,向云计算演进,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集中过程。
这一过程将企业分散的数据资源、IT资源进行了物理集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在数据集中过程中,不断实施数据和业务的整合,大多数企业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使得既有业务的扩展和新业务的部署能够规划、可控,并以企业标准进行IT业务的实施,解决了数据业务分散时期的混乱无序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很多企业在数据集中后期也开始了容灾建设,特别是在雪灾、大地震之后,企业的容灾中心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以金融为热点行业几乎开展了全行业的容灾建设热潮,并且金融行业的大部分容灾建设的级别都非常高,面向应用级容灾(数据零丢失为目标)。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过程解决了企业IT分散管理和容灾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实施虚拟化的过程。
在数据集中与容灾实现之后,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扩张很快,但是系统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即使是标准化的业务模块建设(哪怕是系统的复制性建设),软硬件采购成本、调试运行成本与业务实现周期并没有显著下降。标准化并没有给系统带来灵活性,集中的大规模IT基础设施出现了大量系统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不同的系统运行在独占的硬件资源中,效率低下而数据中心的能耗、空间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因此,以降低成本、提升IT运行灵活性、提升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的虚拟化开始在数据中心进行部署。
虚拟化屏蔽了不同物理设备的异构性,将基于标准化接口的物理资源虚拟化成逻辑上也完全标准化和一致化的逻辑计算资源(虚拟机)和逻辑存储空间。虚拟化可以将多台物理服务器整合成单台,每台服务器上运行多种应用的虚拟机,实现物理服务器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由于虚拟化环境可以实现计算与存储资源的逻辑化变更,特别是虚拟机的克隆,使得数据中心IT实施的灵活性大幅提升,业务部署周期可用数月缩小到一天以内。虚拟化后,应用以VM为单元部署运行,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可大为减少且计算能效提升,使得数据中心的能耗与空间问题得到控制。
总的来说,第二阶段过程提升了企业IT架构的灵活性,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运行成本降低。
第三个阶段:云计算阶段。
对企业而言,数据中心的各种系统(包括软硬件与基础设施)是一大笔资源投入。新系统(特别是硬件)在建成后一般经历3-5年即面临逐步老化与更换,而软件技术则不断面临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IT的投入难以匹配业务的需求,即使虚拟化后,也难以解决不断增加的业务对资源的变化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扩展性总是有所限制。
于是企业IT产生新的期望蓝图:IT资源能够弹性扩展、按需服务,将服务作为IT的核心,提升业务敏捷性,进一步大幅降低成本。因此,面向服务的IT需求开始演化到云计算架构上。云计算架构可以由企业自己构建,也可采用第三方云设施,但基本趋势是企业将逐步采取租用IT资源的方式来实现业务需要,如同水力、电力资源一样,计算、存储、网络将成为企业IT运行的一种被使用的资源,无需自己建设,可按需获得。从企业角度,云计算解决了IT资源的动态需求和最终成本问题,使得IT部门可以专注于服务的提供和业务运营。
上述三个阶段中,大集中与容灾是面向数据中心物理组件和业务模块;虚拟化是面向数据中心的计算与存储资源;云计算最终面向IT服务。这样一个演进过程,表现出IT运营模式的逐步改变,而云计算则最终根本改变了传统IT的服务结构,它剥离了IT系统中与企业核心业务无关的因素(如IT基础设施),将IT与核心业务完全融合,使企业IT服务能力与自身业务的变化相适应。
在这三个阶段IT实际建设过程中,网络是最底层的管道,因此通常采用“网络先行”的思路建设,在进行网络架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演进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实现网络层的云就绪,以承载未来云计算的IT平台。
对于企业云计算模式的现实演进,一方面需要企业CIO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CIO需要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文化与管理模式、当前IT资源与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制定适合企业云计算的演进规划,明确当前阶段的建设重点。“云不是目标,只是执行计算的手段”。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放弃多年积累的IT投资然后从头再来,只有遵循渐进的、非破坏性的发展演进才能使“云”真正部署落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