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中小煤矿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煤炭行业应坚持走机械化开采的科技兴安之路,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百色市右江矿务局塘内煤矿生产区,映入眼帘的是花果芬芳、流水飞瀑的花园和身着整洁制服的工作人员。
右江矿务局局长叶仿拥介绍说,2008年,右江矿务局投入1亿元对塘内进行改造,全力建设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本质安全型煤矿。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煤炭生产线在塘内煤矿投入使用,矿井远程集中控制、高清晰大屏幕指挥系统、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矿井水害预警系统,让原本年产不足30万吨的塘内煤矿,一跃成为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日产煤5000吨的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化煤矿。
叶仿拥说,改造投产后,每班下井17人,日产原煤比原来170人的产煤量高出数十倍,新增年收入超过了2亿元。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从原来的不到1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左右,下井工人的月工资达到6000元左右。
“我们认为塘内煤矿的发展经验是可以推广的。”叶仿拥说。2009年8月,右江矿务局参照塘内煤矿将下辖的保群煤矿进行了改造,第一次在广西引进使用无人驾驶自动化综合机械化掘进机组。保群煤矿变成了年产能力超过百万吨的现代化安全煤矿。
“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使中小煤矿企业有效实现了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小煤矿分会秘书长马德军说,中小煤矿在我国煤炭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我国煤炭产量30.5亿吨,其中,乡镇煤矿产量11.66亿吨,占全部煤炭产量38%。因为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投入大、成本高,国有重点企业的建设情况较好,乡镇煤矿的机械化、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不利于其实现科学发展,也不利于所在地区的能源供应。
马德军认为,受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南、北方矿井产量差异巨大,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国有大矿年产量可达到100万吨以上,而南方却鲜有年产量60万吨以上矿井。我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设定可以长江为界,因地制宜,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对年产量60万吨以下矿井、年产量60万吨至100万吨矿井和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矿井设定三个标准,结合矿井实际规模,按照各自的标准验收。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煤矿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加快“三化”建设,兖州煤业、神华集团、淮南矿业集团等大型的煤业集团也都在走科技创新之路,实现“减员增效”目标。大型机械化操作,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
“只有把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上去,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预计“十二五”期间,国产综采装备的生产能力、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将大幅提高。煤炭企业应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机械化开采的科技兴安之路,不断推广新技术、采用新装备,促进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