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抵御国内外冲击、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它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波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深,金融危机的频率也有加快的趋势。从宏观层面看,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游资、金融创新、外汇储备和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
一是游资。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生产性资本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它的增加有助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而没有固定投资领域的流动性资本,即通常所称的游资,根本不关心产业的发展,只关注进入的成本和退出的收益。在国际上流动的游资称为“热钱”,现在每天国际资本流动达2万亿元左右,实际真正用于贸易的只占2%,98%的资金都是为追逐利润而流动的“热钱”。在国内则表现为“炒房团”、“炒蒜团”等各种为追逐短期利润而在各个市场之间移动的短期资本。这些游资常常人为炮制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所冲击的产业,历史上的郁金香事件、南海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应当引以为鉴。
二是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蕴藏了巨大风险。以期货为例,先后出现了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损失13亿美元案、美国对冲基金损失66亿美元案、法国兴业银行的71亿美元亏损案,无一不令金融界、经济界人士惊愕和震撼。
三是外汇储备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6年11月的过千亿美元,到过万亿美元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只花了2年零六个月,于2009年4月达到20088.8亿美元。虽然采取了加大投资、拉动内需、增加进口等措施,但外汇储备仍然增长了4453.95亿美元,于2010年6月达到24542.75亿美元。在我国现有的结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必然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进而造成物价上涨,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而要扭转不断增长的顺差,人民币又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双重压力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四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备。无论是从协调发展的要求、还是从拉动内需的需要来看,我国的农村市场都将是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少、业务量多、额度小,总体运转疲软,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支持乏力,再加上管理力度不够,增加了农村金融的风险,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五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要有长远定位。金融安全是抵御冲击、维护金融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金融安全,既要关注当下出现的金融波动与风险,更要考虑人民币的长远定位。
其次是引导游资的流动。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和规范,吸引游资进入生产领域,防止资本项目下资金的流出;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信息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消费者或购买者的成熟度,消减“搏傻”心理,避免盲目、过度购买,将经济泡沫控制在健康运转的范畴内。
第三是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当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做好金融创新的试点工作,在一定范围内试行、监控、总结、调整,做好预案,然后逐步推广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控、评估和预警体系和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将金融创新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四是缓解外汇储备压力。要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制度,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只有让他们敢于消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从根本上扭转顺差;要稳定汇率,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要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出入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第五是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的金融体系。建立农村信用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适时创建由农村信贷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保险市场等组成的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限度地引进外资,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运转。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可以较好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