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某运营商信息系统部负责人和我谈起了云计算。他所在的单位已经建好了“私有云”,把内部部分业务放在新平台上运行,并逐步推广。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提供商,运营商走向“公有云”,为公众提供云计算服务是必然选择,正在开展的“私有云”建设可视做下一阶段的提前“军演”。
在后续交流中,这位负责人坦诚,他们正在审慎地进行“公有云”规划,而且最有可能从IDC做起。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运营商虽然在品牌、安全性、用户数等多个方面拥有优势,但竞争压力也不小,尤其是与类似于谷歌这样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竞争。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在未来的云计算竞争中,运营商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
从当前证实可行的云计算模式来看,运营商一般都从IaaS业务开始拓展,把硬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向外提供,因此最为强调的卖点除了低成本还是低成本。然而,从用户角度来看,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选择运营商当然会省钱,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增值了呢?如果不将增值服务与用户业务紧密融合,而采用成本驱动的模式吸引用户,用户黏性势必减弱,成本竞争将快速陷入红海,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乃至健康发展。
然而,在从IaaS向PaaS、SaaS的演进过程中,早期启动阶段,普通公众用户难以参与其中,运营商的传统优势不再明显。而此时的运营商大举投入云计算,前期投入成本高,又必然要发挥规模经济的杠杆作用,以大量云计算用户数来摊薄成本,降低服务价格。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运营商要破题就必须把握住重要行业,凸显“行业云”的概念,以行业需求拉动早期的规模经济。
如此一来,摆在运营商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聚拢深植行业的实战型专家,让他们成为为云计算业务开疆拓土的先锋;要么打造生态系统,联合产业内各个层面上的合作伙伴,让拥有行业经验和客户经验的合作伙伴冲在前面,背靠运营商自身的云计算平台。很显然,走第二条路立竿见影,合作背后的分工深化也最有利于提高效率。而前面的路走通了,也会为运营商走到PaaS阶段时做增值服务积累经验,彼时将与传统用户优势相得益彰。
从历史上看,颠覆性技术最先突破的往往不是发展最快的行业或领域,而是那些相对薄弱的环节。如果让我替运营商选择在国内突破的行业——市场规模足够大、信息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医疗行业或许最有望率先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