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主动防御软件面市
在微点公司研发部经理张翼翔看来,刘旭是一个做技术的人,“我也是做技术的,比较有共同的语言”。
在微点公司副总经理田亚葵看来,刘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执著,不轻易放弃,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并能把技术和市场结合得很好”。
他们两人和刘旭的相识相处都有十来年了,正是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和了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我可以吃再多的苦,可以苦不堪言,可以夜以继日地写程序,但我不能接受别人的反病毒程序比我强,我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在生活中极其低调甚至没什么要求的刘旭,对自己的反病毒技术却要求十分严格。
这也许是刘旭发明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的先天基因。
3年前,当刘旭把主动防御概念通过媒体提出来的时候,业界很是质疑。
长期以来,人们把杀毒软件作为最主要的反病毒工具,杀毒软件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产品的代名词。杀毒软件赖以生存的“特征码扫描技术”,由于始终落后于病毒的出现时间,已经显现出重大的缺陷。但这也是业界共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杀毒软件不可能防御新病毒。
很多业界人士认为,刘旭想研制一种主动防御的反病毒产品,就如同要为一种未知的疾病制作特效药一样异想天开。
但刘旭有自己的想法。
“我在2004年的时候就想,杀毒软件的危机,该从哪里下手解决呢?一个病毒分析师,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胜任,一般一天能处理病毒50~60个。我就想,病毒分析师判断病毒的行为能不能自动化?”刘旭说,这是研究主动防御刚开始的想法。
对刘旭的这个想法,张翼翔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也感觉“根本不可能”。
“当时,刘旭和我们说他的主动防御概念时,我感觉不靠谱。”张翼翔说,但最后,他和研发团队的同事终于理解了刘旭的想法,“技术这个东西其实是很薄的一层纸,刚开始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捅破,怎么捅破。如果一旦捅破这层薄薄的纸,就会看到里面的世界,就会感觉到主动防御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这是一项全新视角的反病毒技术。用一个比喻来说,原来的杀毒软件是根据病毒的“长相”来判定病毒的,而主动防御技术是根据病毒的“行为”来判断的。这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创新。为此,国家“863”计划成立了专题课题项目,专门研究主动防御技术。
2008年6月25日,微点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历时3年公开测试的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在全国零售市场正式上市。
艰难的2005年
一般来说,一个杀毒软件在正式上市前,需要1~2个月公开测试,公开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软件的漏洞或错误,但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却经历了3年的公开测试。
这和“网络传播病毒第一案”有关。
2005年6月27日,就在微点公司紧锣密鼓准备新产品上市的时候,有关部门通知刘旭,提前5个月解聘他的国家“863”专家职务。同年7月5日,有关部门开始对微点公司进行“反病毒公司资质调查”,并查扣公司多台电脑和存有病毒样本的移动硬盘。8月30日,时为微点公司副总经理的田亚葵,因“涉嫌故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被拘留。9月6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收到有关部门《关于暂停受理东方微点公司防病毒产品检测的函》,不对微点公司产品进行检测。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不对微点公司防病毒产品进行检测,就意味着微点公司的主动防御软件不能上市。
一系列的突然“事件”,让技术出身的刘旭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经为写程序累得“脸都绿了”的刘旭,这一年,脸被一次次地吓“绿”了。
当时,有很多专家站出来为微点公司鸣不平,刘旭和微点公司的情况也引起了全国工商联的高度关注。“微点公司的软件是个好东西,即使公司有人犯错,也要区分开。不然对这个公司也是不公平的。”周仲义院士曾对这一事件公开如此评说。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