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育民教授
王育民,1936生于北京。1959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任该校教授、博导,曾任校学报编委会主任、信息论教研室主任等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1979-1981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密码学会荣誉理事、IEEE高级会员。曾任全国高等学校通信和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学会委员、陕西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在2009第二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召开之际,“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我国著名密码学专家王育民教授。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信息论、编码、密码的理论与应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曾获国家、省部级奖多项,《通信网的安全——理论与技术》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全国推荐研究生教材。《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贰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项目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信息化大潮的“弄潮儿”
王老70而有余,一副红堂堂的脸庞,嗓门特别洪亮,步伐非常矫健。能出席第二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我们晚辈感到非常荣幸。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信息的发生量远远超过了人们对信息的吸收力。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弄潮儿”,才会不被信息的浪潮淹没?王老据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王老认为要能够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的“弄潮儿”首先应当对信息化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信息化社会产生的物质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出现的Internet,它是用TCP/IP协议技术解决了任何用户方便、快捷的连网和网间的互联;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戈尔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后称之为全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实施(GII和NII),解决数据传输能力或带宽问题;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Web技术,解决了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问题,Web2.0不仅解决人们从网络获取各种内容问题,同时还为每个用户提供了创造和向网中任何用户提供内容的平台,真正实现了端-端的对等连接。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即信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信息化社会阶段。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作用愈来愈大,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大。通信、广播、影视、出版等正在从模拟到数字,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人工、机械化到智能化,从局部联网到全球通信网。Internet的出现,为人类交换信息,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产的发展,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程。预计到2025年,所有的传输都将数字化,灵巧的个人终端将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个人终端将通过几十米至几公里的无线信道与光纤等骨干网连通,通向世界。
人们对于在物理空间中的生存竞争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如何在虚拟的信息空间中生存竞争还是有些陌生和不完全适应。要想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弄潮儿”其次应当认清虚拟空间的特点,与物理空间的不同之处,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好的和坏的东西?它向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