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户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唯有提升自我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涉及个人隐私及金融类账户时,要谨慎操作。此外,别无他法。
“隐私侵权的定义十分模糊,除非你有充分证据,否则很难起诉。”重庆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欧超表示,目前,中国的律法中尚没有针对网络隐私收集或者分析进行相关规定,除非能拿到被侵犯隐私权的证据,否则很难对症下药。
未来,数据库营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关于消费者隐私的保护问题。这不仅仅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对于消费者隐私的保护与尊重,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营销机构准确掌握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已是裸人,再无秘密可言。
出卖你的不只是手机
隐私泄露的渠道主要有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
通过电子产品泄露的隐私案例,举不胜数,其中Android平台为重灾区。今年以来,Android平台曝光了大量恶意软件,例如“安卓吸费王”等,此类软件不但会盗取用户的话费,还有远程窃取用户的各种隐私记录,例如短信。
在电脑中隐私泄露的罪魁祸首有二:一个是软件,另外一个是互联网服务。很多软件会获取用户的使用习惯(目的是改进软件),例如下载软件、输入法等,都会记录用户的一些隐私数据,这在软件行业是很普遍的行为。但在3Q大战之后(“腾讯”跟360关于收集用户的隐私之争),这种行为有所收敛。
通过软件泄露的个人隐私,多是软件的使用习惯,所以潜在的安全风险一般较小,但通过互联网服务泄露的个人隐私,多是个人的姓名、地址、照片等敏感数据,潜在的安全风险往往较大。用户在注册互联网服务时,会留下大量个人隐私,一旦黑客入侵了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这些隐私数据就难保了,例如国外的“脸谱”,国内某知名相亲网站都泄密过大量用户的个人隐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