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早已来临。网络的便捷性,不用多说,因为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难以剔除的生活方式。在网上,只需要一系列的虚拟数字符号,就能完成生活中需要大费周章才能实现的目标。在网上,可能只要有一个ID,一个账号,所有事儿都能瞬间完结。
可是,当有一天接连曝出网络信息泄露新闻,你蓦然发现,自己存于网上的,虚拟化的数字账户,身份信息,隐私登记资料,甚至登录密码,都是不那么安全的,都是可以被海量扩散,被人任意窥伺的。网络江湖,不啻于面临着世界末日。
近期,这样的恐慌就蔓延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先是包括知名程序员网站CSDN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客户注册信息库被黑客公开。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互联网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用户资料泄露事件。言犹未毕,人们正在惊惶不定时,国内知名社区网站天涯社区也被黑客攻击,有近4000万用户的密码遭到
黑客泄露。
可是,泄密门打开之后,似乎就很难关上。就在社交网络泄密漩涡还没散去,电子商务和银行业似乎也受波及。据网友爆料,国内多家银行的用户数据涉嫌泄露,包含了用户的姓名、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泄露数量和上述动辄千万用户的社交网站相比,不相上下,当然目前这些数据尚待核实。
此前,在论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时,我们常说像保护个人财产一样保护个人信息资料。这更多的还是隐喻层面的表述,但当你发现不仅社交网络的注册信息存在泄漏风险,连你最隐私的银行账户信息、卡号、密码都存在安全隐患时,你能说这还是一个比喻吗?银行业的那一串串的数字账户,对应的就是一个个用户个人或家庭的财务隐私,就是切切实实的公民财产安全。
假如网友曝出的消息不是起哄恶搞,那么此事的严重程度和处理的优先等级,应该甚于一般的没有直接财务风险的社交网站泄密门。当务之急,肯定是被曝出涉嫌信息泄露的几家银行火速回应,给出权威公信的信息,安抚用户。如果信
息不实,在这种事关公共财产安全的信息上开玩笑,已然不属恶搞整蛊范畴,而应有所惩戒、以儆效尤。如果真的存在信息泄露,那显然需要立即通知广大用户,尽到告知义务,并第一时间做出有效补救。
和此前的婴儿资料、学生信息等被贩卖不同,因为这些身份资料,最多只会导致事主被各种冗余的垃圾短信骚扰,不会立刻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业金融业的客户信息安全,却非同小可,容不得任何懈怠纰漏。哪怕是系统一点的漏洞,都可能给犯罪分子留下一个作案的“制度后门”,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哪怕这次是虚惊一场,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机构,都应以此为鉴,系统排查涉及到数字信息、账户资料和隐私存储的网络系统。升级安保措施,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各种牵涉实名制的制度举措,更应格外重视信息安全保障;而此次频密的信息泄露,也敦促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立法的完善和健全。对黑客、对信息管理方的责任认定和惩处规范,对受害方的权利救济,都不能再留有尴尬的空白区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