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费流失、信息外泄,掌中宝不经意间变“手雷”
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病毒感染率已达32%!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专家前些时发布了这个最新数据。记者从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了解到,仅2010年8月至12月,我省就发生了2600万多起手机感染病毒事件,平均每月有11万余用户的手机被感染。
手机病毒快速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病毒潜入手机并且肆意作乱,导致用户话费流失、信息外泄的事例已不鲜见。在南京越时空通信广场维修手机的李师傅告诉记者,因手机中毒而咨询、修理的客户,“每天都有几十个”。
省通信管理局专家解释说,手机病毒虽表现在手机上,但根子在互联网上。技术人员进行网络治理时发现,手机病毒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途径主要有上网、短信彩信收发、蓝牙传输等,其中手机访问WAP和WEB网站感染病毒的高达94%。
为何大量手机“中招”?
首先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2011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销售量达3672万。专家表示,大家所说的“感染病毒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打破了传统非智能手机的封闭性,可以下载、安装各种软件,类似一个小电脑但防护能力又弱于电脑,而且记录了用户的隐私数据,因而成为黑客关注的重点。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3.18亿,手机网民在手机中安装软件的比例提高至46.8%。
其次,手机病毒具备很强的伪装性,用户很难识别。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黄杰说,现在手机病毒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旦被发现,一般都能够清除。不过,手机病毒安装后会以系统文件的形式“伪装”保存,没有图标显示,往往造成损失后,用户才会想到去检测手机是否中了病毒。
此外,手机病毒变种速度快,一个恶意程序经过简单的重新打包,就很容易生成一个新的变种。这也是手机易感染病毒的原因。
手机这样变成“手雷”
按照危害等级及特定属性,中国反网络病毒联盟等将手机病毒依次分为“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和“流氓行为”这八大类。而目前肆虐于手机的病毒主要是“恶意扣费”类和“隐私窃取”类。
病毒怎样将手机变成“手雷”?金山网络反病毒工程师李铁军解释,以“恶意扣费”类为例,中毒手机会自动向联系人发送短信、彩信,消耗电量和流量,而其发送出去的短信、彩信,继续传播病毒下载链接。这种病毒不多,传播速度快,消耗大量用户资费,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
“隐私窃取”类病毒,在用户通话时会自动监听并录音保存通话,同时读取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等内容。通话完毕后,木马启动上传程序,将通话录音等用户隐私信息联网上传至不法分子搭建的服务器。在手机日渐成为“个人掌上信息中心”的情况下,这类病毒对用户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日前发布的2010年全国网络安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4%被病毒感染的用户手机无法正常使用,50%的用户信息被泄露,47%的用户被恶意扣费。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单位的统计表明,去年手机病毒中的两大毒王——“毒媒”、“手机骷髅”感染的手机数量分别超过200万和83万,造成的用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万元以上。
专家支招如何防毒
记者了解到,目前,360、金山、瑞星、卡巴斯基等安全厂商均已将各自的业务领域从电脑拓展至手机,先后发布了各种手机安全产品,并通过多种渠道将之推介给手机用户。
“打击手机病毒、保障使用安全,仅靠手机终端方面的安全厂家是远远不够的。”省通信管理局有关专家指出,“还需要移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内容服务商、软件应用商、渠道供应商、终端厂商、运营商、政府部门通力合作。”运营商可配合政府部门对互联网上手机病毒的恶意控制端进行处置,使手机染上的病毒与控制端失去联系,也就是说让病毒死亡。公安等部门可以对手机病毒制造、传播、非法获利等行为进行打击。
面对手机病毒,用户也不必过于恐慌。黄杰等专家给出了如下防毒建议:接到短信、彩信,特别是一些来历不明的信息后,不要访问其中的链接,而应立刻删除;蓝牙、红外功能不用时最好关闭,需要用时再开启,而对陌生手机通过蓝牙发来的数据传输申请,应一律拒收;到可信网站去下载手机应用软件;安装软件时,注意查看其权限需求,如果一个软件需要的权限与其本身功能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播放器软件要求访问手机联系人、短信发送等权限,就不要安装;为手机安装可信的防毒杀毒软件,等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