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公众、虚拟与现实、线上和线下……“泄密门”背后,是一场涉及两个世界、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矛盾攻守中,无论是网站还是网民,多少都显得力不从心:网站纠结于为安全所付出的巨额成本,网民则不得不面对个人信息法缺位的困境。这场碰撞和博弈,又将走向何方?
黑客的隐秘世界
去年12月4日,网民“坏小子”在乌云网发帖,称CSDN等网站数据、密码被泄露。不久,天涯、人人等网站也被爆出信息泄露。“泄密门”来势汹汹,引发轩然大波。
元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通报系列“泄密门”调查情况时表示,CSDN论坛、天涯泄密其实发生在两年前。
谁是始作俑者,相关部门正在追查,但能够确认的是,不论这个人是谁,他一定属于那个隐秘而强大的存在:黑客。
关联的平行世界
要向普通人准确描述黑客世界,似乎是一件难事。这就好像你如果没有进入“九又四分之三”号站台,就永远不知道霍格沃兹学院,而只会用麻瓜(不会也不相信有魔法的人)思维觉得魔法难以理解。
同样,黑客世界的哈利波特们会“照顾”着麻瓜,不让他们知道神秘世界的另一面。
黑客与公众,就像两个互相关联的平行世界,大多数时候,后者对前者一无所知。对此最有力的证明,就来自去年底频繁曝出的“泄密门”。
多名互联网业内人士介绍,CSDN论坛泄密文件其实在黑客世界流传已久。
“我个人所知,最早是2007年被拿过一次,之后是前年9月和去年7月。”唐斌是NST网络安全小组创始人之一,他说,CSDN论坛“泄密门”在黑客世界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一说法,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调查的结论一致。
“黑客”一词,来自英文“hacker”,是指那些沉迷于技术的电脑高手,带有褒义色彩。到了现在,黑客的荣光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从事网络破坏的“骇客”占据了人们视野。
就像巫师的世界,袍子的颜色代表着正邪。黑客习惯用白帽、灰帽、黑帽进行群体划分。
白帽黑客,测试网络和系统性能,来判定它们承受入侵的强弱程度。通常,研究网络技术防御的人,学术研究人员和专职安全顾问属于白帽黑客。
黑帽黑客正好相反,他们可以被称为“骇客”。“这些人基本上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做。”唐斌说。
灰帽黑客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对技术有研究,既懂得防御,又知晓破坏,只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去破坏。
去年9月22日,被誉为“中国黑帽子大会”的COG信息安全论坛召开,公布的《中国黑客背景分析》从技术层面将黑客分为三类:编程代码类,渗透入侵类和广大信息安全技术爱好者。
不论头戴哪种颜色的帽子,还是属于哪一类别,有一点是确定的:黑客与公众始终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黑客与黑金产业
时过境迁,推动黑客帝国的已经不是绿色代码,而是庞大的利益。
2007年,著名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一条网络黑色产业链也浮出水面。涉案人员曾表示,电脑病毒获利已经是一个“比房地产获利更快、更容易的新型产业”。
唐斌说,他在2007年时就已是湖南黑客联盟核心成员,2008年后逐渐淡出了这个圈子,转做正规网站。现在,他仍然有身处其中的朋友,“有人能够日进十万。”
80后网民KiSSinGGer,是一名前白帽黑客,在他眼中,黑客世界中最大的诱惑来自于金钱。“很多初学者,对此没有考虑到后果,一个木马,一个外挂,能有多难?顺手而为。也有做得有名望的人,被人诱骗,但不论怎样,一踏足就很难脱手。”
2007年,互联网安全公司瑞星发布报告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黑客和病毒制造者也逐渐形成了庞大、完整的集团和产业链,他们分工明确、无孔不入,不断地寻找各种漏洞并设计入侵/攻击流程。”
在这条产业链上,最上端是黑客入侵者,他们入侵各种网站或者编写病毒,传播之后,盗取各种网络游戏账号、即时通讯工具、网上银行账号以及各类虚拟财产,最终将这些信息出售。
值得关注的是,这条产业链随着中文互联网的发展,也悄然发生着产业转移。
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以前,网络黑金产业主要以网游为主,大致步骤是:挂马入侵,盗取账号、取得游戏币、虚拟物品买卖、获得现金。
以2008年为分水岭,一方面相关部门对挂马入侵类案件从重打击,另一方面,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也开始来临,电子商务信息变得重要起来,与个人信息的联系也日渐紧密。
在产业链上,黑客首先获得用户账户信息,这被称为“刷库”,信息被交易到下线则从事“洗库”,黑客们会细致地通过这些信息去攻破更多的网站,信息最终会被用到各种终端产业。
各类信息中,最基本的联络信息,可被垃圾短信、垃圾广告商购买;社会关系信息,则可被用于短信诈骗;账户信息可卖给网络水军;包含有用户商业行为分析的数据,则会被商业咨询机构买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