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盛会”再次上演,每年的3月成为“质量月”和“问题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各行各业都在逐渐关注自己企业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自己消费的产品的质量问题,IT业也是如此。但试问消费者是否关注过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合理使用了呢?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给出肯定的答复。
“2012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大会” 以“保护个人信息、增强行业自律” 为主题在京召开。专家指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较为复杂,应从立法、行业自律和企业问责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保护当然很重要,但是保护是应对不良使用者而采取的措施和规范,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在大量的用户信息中挖掘出真正的价值。
3·15新闻事件回放:中国电信被爆垃圾短信横行
3·15从来不缺少新闻话题,也非常让人不解的是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手机号码信息被商家利用的新闻事件爆出,今年也不例外。垃圾短信事件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天下来五百万条短信发送量,这些手机号码的拥有者,我们的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肆意贩卖。
“手段已经升级,效率已经更高。”短信群发公司的职员表示:“现在用的是电信通道来发,电信通道他是允许发送全网的。移动的能发,联通的号码也能发。”技术是先进了问题也出现了,更多的渠道可以让某些只见金钱利益而无视用户信息保护的企业和个人肆意妄为。
通信领域的个人信息被肆意倒卖仅仅是利益驱使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条款如果不被践踏,这些公司的这些行为能成为今天的焦点么?肯定不能,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加以管理,从管理上针对性、规范性的标准是尤为重要的。不符合行业标准,行业可以抵制这些这些企业,触犯法律,法律的武器可以制裁这些企业。
我们看到企业对于事件的回应已经非常积极,但是我们应该问的是,企业只有正面回应就算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行业的贡献了么?那么大量的用户信息让用户存在你的CRM库中如何让人放心?企业会不会一边强调“实名制”一边肆意贩卖我们的实名信息呢?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公开贡献出我们的个人信息呢?
技术or管理,谁的错?缺乏规范指导是关键。
在“2012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大会”上,主办方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在会上对我国第一个“个人信息保护”专项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报批稿)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结合该标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还发布了《2012年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测评报告》以及《2012年Android手机软件个人信息安全报告》。报告的发布为规范行业自律、企业个人信息保护行为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合理依据。
一方面法律武器是保护个人信息的最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对行业企业的合理引导是关键的保障。无论从补救措施还是依法举证,多少次的安全事件让我们看到技术落后所引发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是行业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没有得到规范,个人信息的保护确确实实的落后于先进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相应的技术规范来帮助行业去规范企业行为,帮助用户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单个企业的用户毕竟是有限的,拓展用户确实是企业营销的分内职责,但如果通过不发手段获取了不该获得的用户信息,再用这些信息影响或者妨碍了用户的正常生活,或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多次有价交换一次谋利被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互效仿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眼前蝇头小利所能弥补的。
“未成年人在个人信息的使用上仍然存在很多模糊的概念,需要有适当的行为指南为之引导,以免造成未成年因为放松个人信息保护而发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在与记者交流时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高层领导表示:“未成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是国内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同时,个人信息的使用需要有度,要有时间限制,对于企业来讲不能注册一次就等于永久被企业使用。当然这里面我们用户仍然也应当起到个人对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
中心高层对于目前各种所谓“云+端”的对用户个人信息方式也表示担忧:“如果每个人的包括通讯录之类的内容都能够被其他人看到,会不会就有人会顺藤摸瓜式的挖掘他们感兴趣的人,这种‘信息渗透式’的挖掘很容易造成问题。”
其实,我们已经也看到很多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个人信息正在被“合理”利用,这些应用正在北大家认可的方式下被企业使用。在微博上,很多人喜欢发送“我在XXXX这里,正在看某某节目”或与之类似的信息。还有“微信”这样的应用,能够通过类似基站覆盖距离的远近判断地理位置的应用对用户的便利性自然不然耳语,但是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物理位置等信息并不是不许保护的,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值得个人和企业关注。
用户信息不廉价,深挖价值是核心。
谈到个人信息,在国内往往给人感觉无足轻重很廉价。但是实际上,真正产生的价值的往往就是意义看似孤立的个体信息。从如果说从商业价值考虑,企业确实愿意投入大量成本去购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挖掘出来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今天的各大电商等领域早已看准这些有价值的用户信息,正在努力的挖掘使这些用户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定向商品推送,已经是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应用了,而做的顺着个人用户的习惯产生了很多更有价值的已经不在少数,国外的Pinterest、国内的美丽说、蘑菇街无一不受用户的欢迎,更是深受资本的追捧。合理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自愿、主动分享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盈利方式。个人信息已经不能严格意义上的限定在个人姓名、住址、手机号码等简单的定义,现在的个人信息已经远远大于传统意义的价值。
一个典型的用个人信息换活跃用户,用个人信息绑定黏住活跃用户的例子就是:3月16日沸沸扬扬的微博实名制已经到实施大限。很多微博用户不愿意留实名信息的用户都在这一天登陆微博发一些信息测试一下是否会被“禁止发送”,我猜测平时很多僵尸账号这一天也会悄悄活动。与其说这一次微博界的清洗,不如说是一次个人信息正面利用的价值最大化。虽然微博运营商没有公布3月16日这一天的信息发布量、在线用户数等数据,但是就个人观察,用户在线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是发送、转发的信息量有增无减。也正因为是实名后的微博,企业在做市场观察和舆情监测的时候更具可信性。
如果说个人信息的价值能够按条出售的话,那么人是不是可以个搓堆卖呢?显然是不合理的,个人信息应该有更合理的利用和挖掘的方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厂商,一个有长远抱负的企业经营者,应该能够意识到不是简单购买一些用户信息,然后推送一些“广告”就能带来快速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应该注重用户个人信息的时效性,通过即时更新的用户信息保证自己所推送的内容不会产生歧义和不良影响。举个例子,某婚恋网站的用户,几年前注册的个人信息,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但是网站在做客户回访时仍然直接问该用户是否需要更多的异性朋友的信息推送服务,这样明显会造成用户的抵触情绪产生。看似一个笑话,但如此不专业的服务,一传十,十传百对企业口碑的影响远比一个电话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大许多。总的来说,用户的个人信息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才能在经营上、口碑上去的良好的发展,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价值能够通过企业的服务来放大不是通过被专卖来增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