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谷歌(Google)搜索了一款新上市的汽车,又在YouTube上收看了有关汽车的测评视频,或者在Google+上分享了相关信息,那么很快,你的Gmail邮箱里将会收到一堆有关汽车品牌的推荐广告。
而这样的结果则源自3月1日起谷歌面向全球推出的新隐私政策。它的一个重点就是整合了谷歌旗下 60 项免费服务,打通各服务间用户数据调用的障碍,让用户数据可以被其他服务交叉使用。
然而这个新政策一出便引来阵阵质疑声。有人甚至将这一政策变动称为“隐私里氏三级地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交网络时代隐私保护前景的担忧。
“不作恶”信条遭质疑
人们之所以对谷歌的此次变动如此关注,是因为自2004年谷歌高喊着“不作恶”的理想主义口号上市以来,业界一直都认为它将坚守更高的道德标准,深信就像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在上市前夕发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写道的那样:“谷歌不是一家传统公司,也不会成为这样的公司”。
但谷歌近期的举动却令观察人士和用户大跌眼镜。
以往,搜索引擎、Gmail和YouTube(2006年被谷歌收购)等谷歌服务都会单独存储用户数据。而此次谷歌对隐私政策的大幅改版,让所有服务都彼此分享数据,把以前并存的多项隐私政策简化为一种通行的隐私政策。按照谷歌的说法,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真正简单、直观的用户体验”,在旗下所有产品中将用户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然而,对许多资深谷歌观察人士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则表明谷歌已经完全背离了提供“客观公正”搜索结果的承诺。人们想问的是,在网络隐私面前,谷歌还会坚持一向秉持自己的“不作恶”的信条吗,会不会和“传统公司”同流合污?
在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看来,谷歌的隐私政策太模糊了。“我国的《数据保护法》要求公司明确告诉其用户,它将来会把他们的数据用来做什么,而不是在将来某个不特定的时刻可能会用这些数据做什么。模糊的隐私政策并不利于用户有效地控制他们的信息分享方式,”史密斯说。他担心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电子邮件、日历、手机通话记录和搜索历史,现在被分享到了谷歌的所有服务中。
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我不得不说,隐私即将寿终正寝。”美国《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在自己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开篇就郑重宣告网络隐私的死亡。
比尔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隐私边界被打破的世界”。他通过iPhone的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Instagram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后来发现有陌生人在评论。出于好奇,他根据Instagram上的用户资料开始了一场“陌生人信息搜索”之旅。
“首先从她的照片上知道她住在旧金山,然后试着在谷歌上搜索她,但姓氏和城市还不足以找到她。然后,我就去她的照片看她对哪些评论作出回应。最终发现了她和她朋友的对话,我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她朋友的全名,然后我找到这个人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上的朋友名单,从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仅仅十分钟,记者便收集到了那个陌生评论者的信息,包括电话、住址和公司,甚至用一个她正在使用的手机软件共享的链接就能查看到她早晨晨跑的路线图。
一方面,谷歌正不遗余力地收集信息,另一方面网民用户们也尽情地展示着、暴露着自己。有一个段子曾提到,用户在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时,最不认真对待的就是阅读隐私政策。一般情况下,产品和服务在初次使用时都会显示阅读隐私政策的提示。然而实际情况是,用户违心地在“我已阅读产品隐私政策说明”的单选框上打勾,就开始了他们的使用之旅,如果不打勾,就无法使用。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看来,今天大多数人已接受“隐私权缩小”的现实。人们虽说都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隐私当回事,已是整体的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互联网上最著名的笑话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如今在这个隐私无处不被追踪和记录的年代,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出售用户隐私带来巨额利润
伴随社交网站、微博客的风生水起,用户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个人隐私被商业利用或者被曝光的频度也在日益加快。
以英国为例,目前大约有700万人正在使用微博客网站推特(Twitter)。每天发布各种各样的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的信息给自己的“追随者”,透过它甚至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购物偏好。人们放心地在推特上发言,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多数人都相信在一个星期以后这些“推文”对于其自身社交圈子以外就不再可得,因为那时在网站上这些内容是不可搜索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2月28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推特在后台对这些过期推文进行了归档,大概每天有2.5亿条,而且推特已经达成了一个将会允许英国Datashift公司查看所有自2010年以来“推文”的交易。
“我们不仅仅会搜索例如‘耐克’这样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搜索所有与这个公司相关的人、产品和链接,然后将信息分割给各个不同部门,例如市场、产品和消费者偏好。”Datashift的创始人尼克·哈尔斯特德说。
Datashift会向其他公司索要最高1万英镑的费用用于每天分析所有提到过他们产品和服务的“推文”。它声称,在公司的待服务名单上有1000家客户在等待浏览这份巨大的档案以帮助精准广告定位以及推出新的营销计划。一切都在证明着“那些过时推文变成了推特新的巨额利润来源”。
事实上,这种被我们这些网络用户看来有些“后脊背发凉”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一直都存在着。早在2007年,脸谱就曾陷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隐私门”漩涡中。他们推出的广告平台Beacon可以跟踪用户在40多个第三方伙伴网站上的活动,并且“明目张胆”地将用户信息记录保存下来,将记录共享给用户在脸谱网站的好友们。甚至,用户在退出脸谱后,脸谱仍会在网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监视”和记录用户的网络行踪。今年2月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脸谱已经“承认”,为了推出自家的消息服务,曾试图读取用户的短信内容。
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成了许多行业的制胜法宝。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而对于商家来说,都争先恐后地试图分食这块“精确广告”的大蛋糕。而每个用户也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了广告的载体,尽管他们并不十分乐意。此时,用户的绝对隐私就沦为许多公司谋利的“牺牲品”。
学着自我保护
据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3月9日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3%的互联网用户不希望搜索引擎追踪他们的搜索信息,也不希望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的搜索结果个性化,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据该研究显示,大约68%的用户不想要定位广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在线行为被追踪和分析感到不舒服。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欧美各国都开始进行对网络隐私的监管。上周,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CNIL)代表欧洲各国监管机构,要求谷歌不要推出它的新隐私政策,因为这些隐私政策违反了欧洲数据保护法。至于谷歌的隐私政策是否违反了欧洲法律,CNIL将会在3月底报告初步调查结果。
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称,信息专员可以根据调查结果责令谷歌停止以“尚未被明确说明的方式”来分享信息,或分享人们尚未同意分享的信息。信息专员的制裁办法包括罚款和刑事起诉。
而在美国本土,去年谷歌因为通过AdWords广告计划向美国用户投放加拿大药店的网络广告,引发了处方药的非法进口事件(非美国药店在美国销售处方药是非法的),并因此被美国司法部处以5亿美元的罚款。而在谷歌Buzz社交网络向外界透露用户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要求该公司开展为期20年的独立隐私监督。2月17日曝光的谷歌绕过苹果Safari浏览器隐私设置的行为,更让全美36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名致信谷歌,指责该公司号称对用户有益的隐私计划实为“侵犯隐私”。
面对监管,脸谱、推特、谷歌等这些行走在隐私钢丝上的巨头们都相继采取了一些保护隐私行动,但似乎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毕竟,指望商家们在利益面前“良心发现”显得有些过于天真。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在分享资料时变得谨慎起来。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的最新调查显示,自2010年以来,选择对外隐藏好友列表的脸谱用户数已经飙升了200%。而当谷歌隐私新政推出时,也有用户找出应对之法,比如注册多个谷歌帐户,分类使用,避免所有的用户行为都被一个谷歌帐户记录下来。
不管怎样,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对于社交网络公司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社交媒体服务与众不同,最好的方法是敢于承担保护用户隐私的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时刻监督这些科技巨头。”英国消费组织“Which?”的律师乔治娜·尼尔森说,“人们需要反复确认,他们正在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数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