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频频遭遇个人信息被出卖的窘境时,究竟该怎么办?
翻开手机短信记录,记者很容易找到一条发送号码显示为“106592672860001”的火锅商家宣传短信。
记者以垃圾短信受害者的身份拨通了12315投诉电话,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投诉不属于12315受理范围,建议直接向公安机关反映。随后,记者拨通了110,接线员称,类似情况,只能先到手机号码所属运营商营业厅提取短信记录,然后到就近派出所备案。但能否立案,要视具体情况定。
记者又拨通了重庆市通信管理局12300投诉电话,工作人员称,如果用户个人信息遭泄露,只能先向号码所属运营商投诉,如对运营商处理结果不满意或自投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得到答复,才能再拨打通信管理局申诉电话。截至发稿,记者累计拨打了8次该运营商的投诉电话,均提示“系统正忙”。多方投诉,依然没找到解决办法。
专家建议
立法滞后 应出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
记者从重庆市通信管理局了解到,截至去年第四季度,重庆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801.2万户。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利益,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保障?
“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开诚坦言,目前,政策法规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次修正案中有所提及。
“但该法规存在两个明显的漏洞,首先,主体范围的规定比较窄,只包含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而现实生活中,违法犯罪的主体还有很多;其次,犯罪行为的认定主要放在了‘窃取’这样一种行为上,但事实上,也存在通过收买、置换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黄开诚坦言,对上述法规,至今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出台。“这会导致相关部门在立案和审判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标准。”
“无法可依成为当下最严峻的问题。”黄开诚建议,“我们应效仿美国的《隐私权法》,出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事、行政、刑事三方面为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统一、系统的保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