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们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上常常出现陌生电话号码,不接,生怕错过了重要事项,接了,又怕被各种莫名的信息所骚扰。打开邮箱,各种垃圾邮件应接不暇,刚刚清理完空间又被占满。卖保险的、搞推销的,商场打折促销、货款抵押的,甚至还有兜售枪支弹药、制售假证的等等,各种信息、邮件、信函让人应接不暇,头疼不已。
看着这些详细标注我们我们姓名、身份证、电话号码以至于家庭住址的信息,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盗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4月20日,公安部统一部署北京、河北、山西等20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集中行动,摧毁覆盖全国、涉案人员众多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4月26日《新京报》)。昨天的央视新闻频道,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批露。
“卖家”中不仅有工商、银行、保险公司这样的内部行政人员充当“掮客”,而且也有所谓的信息资源公司这样的机构暗中操作,一条巨大的黑色利益链条浮现在我们的面前。看完报道,我们也终于知道自己倒底是被“卖”了,又被“卖”给了谁。作为公民,被“出卖”的岂止是个人信息,还有对职能部门的信任;“内鬼”侵害的又岂止是客户的个人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公职人员的群众形象。
客户资料本属于“内部机密”,这些信息之所以频频泄露,一方面在于工作人员的从业道德失范,同时也反映出有关行业和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层面上技术手段和监管措施的缺位和苍白。无论是就医、购房、购车,还是买保险、办理金融业务等,需要登记个人信息本无可厚非,但对于客户的信息安全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又该实行怎样的管理,至关重要。去年春运以来,火车票实名制的实行,一度使铁路成为了拥有最大客户群体资料的部门。实名制推出后,一方面有效打击了制售假票和“黄牛党”的非法倒票行为,但同时也暴露出弊端,由于票面上印有个人信息,被大家置疑容易泄露个人资料。虽然身价证号码部分被掩盖,但二维码通过技术手段仍可甄别出个人信息。基于保护乘客个人信息安全的初衷,铁路部门对二??朐俅谓?猩?队呕??用芎蟮亩??刖哂?高防伪性,网站下载的解码软件已经不能进行破解,为乘客的个人信息再次追加了一道安全屏障。其实相关部门完全可以效仿铁路部门的做法,对客户资料设置级别和权限,不让工作人员随意“染指”,让不法之徒无空可钻,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当下,打击个人信息泄露行为仍处于查处难、取证难、维权难的境地,一方面,相关部门仍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查处力度,彻底损毁利益链接。同时,作为公民,必须增强个人保护和维权意识,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切断安全信息泄露的源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