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再次成为风口浪尖的热门话题。
在支付宝和微信刚刚宣布与中信银行开展网络信用卡业务之后没几天,央行就发文暂停以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二维码交易、虚拟信用卡业务。此外,央行还要求从4月1日起,暂停汇付天下、易宝支付在内的8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接入新商户。
接着,工、农、中、建四大行不约而同对支付宝等第三方快捷支付渠道作出额度限制。网上还流出了一份央行向支付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要求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这些都引发了包括业界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周一,央行对外表示暂停相关业务意在风险防控,不是终止,未来将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开办相关业务。央行强调其重视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种金融创新,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理念、方向、政策始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并指“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强调防范风险、强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鼓励创新是并行不悖的”。
确实,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关机构的管理瓶颈。尤其是随着大量网络平台的线上服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风险控制的压力会急剧增加,而现行监管体系无法完全覆盖,专家认为适度的混业监管或是未来的一个选择,但涉及相关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程序性问题会有很多。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这周关于互联网安全的事件还不仅于此,3月22日晚,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披露了携程网安全漏洞信息,称由于携程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支付过程中的调试信息可被任意黑客读取。由于携程安全支付日志可以下载,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其中包含持卡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卡CVV码、6位卡Bin等等。尽管携程致歉并承诺对用户未来可能的损失进行赔付,但仍引发了不少争议。
携程并没有支付牌照,按规定不能存储用户银行卡信息,有观点认为这一事件暴露出相关企业内控机制的短板以及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风险管理的隐患。消费者则由此事件对个人在互联网世界的信息安全产生担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