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学校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7个学院(系)。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500余人,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37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718人,硕士研究生13973人,博士研究生7640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465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37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2012年11月更新)

院系介绍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隶属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其成立于2001年元月3日,它由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合并而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科学院系的单位之一。学院坚持“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外知名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位于武汉大学工学部,学院现有教职工265人,其中专任教师198(74.71%)人,实验技术人员29(10.94%)人,党政管理人员38人(14.35%)。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6名(23.23%),副教授87名(43.94%),其中博士生导师53名,151人具有博士学位(76.26%),28人具有硕士学位(14.14%)(其中在读博士3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珞珈青年学者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有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如加上退休的教师,共有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学缘结构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1]

计算机学院设有四个本科专业,七个硕士点,六个博士点。学院实力雄厚,三个计算机专业(二级学科)都在全国排名前列,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排名第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排名第十,在华中地区处于首位。同时,武汉大学还是全国首个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专门技术人才。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在全国42所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中排名第一。

计算机学院学科构架完整、齐全,设有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多媒体软件开放研究实验室、IBM技术中心在内的多个科学研究基地,为进行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2003年6月,计算机学院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师16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0名,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61人。2003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20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学术梯队不断壮大、层次结构趋于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包括若干名从美国、法国、日本留学回国人员。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风扎实、注重实际、强调创新,在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分布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力量。在瞄准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的同时,注重国家发展研究目标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和工程。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都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的科研项目及省市科技开发项目300余项,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包括省部级奖励在内的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励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900多篇,被SCI、EI、ISTP 等索引收录600篇。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分布处理等。学院通过“十一五”建设,将使学科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一个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构建1-2个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学科平台、形成若干个国内领先的研究方向,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具备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在信息安全、智能计算、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重点学科

2007年9月,计算机学院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主要依托单位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教授19人,副教授12人。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复杂数据管理、智能计算、可信计算、软件工程、网络与多媒体软件。

省级学科

1、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院于2003年获批湖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

本学科是以原武汉大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部重点学科”为基础,经重新整合形成的学科点。本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和博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国家认可的一级学科,可以授予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等博士学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以计算机学院为依托,集中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软件学院等相关单位的科研、教学力量形成学科点的师资队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信息系统及安全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密码学、计算机免疫学与网络安全、互操作性与软件可靠性等。

多媒体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多媒体知识工程、多媒体软件工程、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信息特性分析与建模等。

应用软件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包括:GPS及应用软件、电力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电子政务信息化及国土资源系统等。

软件工程。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并行算法、分布式软件工程、软件需求工程等。

2、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源于1997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该所2001年获批建立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并于2004年与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新的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的总体定位是应用基础研究,从多媒体网络通信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学科目标是为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提供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并通过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

学科的发展目标是瞄准国家、湖北省科技目标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线,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在理论、技术、标准、专利等各层面上有所成就,特别是在音视频编码领域、安防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水平居于国内外先进行列。

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包括:

音视频编码。旨在为数字音视频设备与系统提供高效经济的编解码技术,为我国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芯片与软件→整机与系统制造→数字媒体运营与文化产业”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条服务。

安全防范系统及关键技术。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攻关技术开展海量视频压缩、传输、存储、检索方面的研究,如多种音视频文件格式的智能转换、1000路以上的视频海量视频数据的并发传输、解决异构广域网络环境出现网络带宽波动问题等;开展城市视频联网系统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产品包括4路视频编码服务器、4路视频解码服务、网络摄像机、监控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等。

211工程

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上软件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年启动,2003年6月被列为武汉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子项目,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5月,顺利通过学校验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上软件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包括网上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计算、网格计算等四个子项目。

“十五”“211工程”的突出成效表现在:学院于2003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3年获得“信息安全”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湖北省重点学科通过专家评估和验收; 2004年获得“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数字影视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发表三大检索论文501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以上,科研和开发经费超过4600万元;形成了“生物信息工程”、“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研究方向,与文学院、外语学院联合成立了跨学院、跨学科的“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推动了文理交融、学科交叉的学科群建设;信息安全、智能计算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达到国内一流,成为“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

2008年6月,“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申报获批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包括软件理论与工程、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三个子项目。学院要努力将软件理论与工程、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智能信息处理建设成特色明显,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方向;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

985工程

2008年6月,学院依托信息安全研究所,和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获批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已列入学校“985”三期工程。

相关阅读:

分享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最近更新:2014-02-11 15:25
编辑者:
院校新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4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会...[详细]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密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在全国共招收本科生3800人,与去年持平,主要在一批次录取...[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趋势及侦破策略”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1日下午,应信息技术系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犯罪情报中心主任...[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交流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在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王新猛的带领下,信息技术系部分专...[详细]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专题讲座

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讲法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详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