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3年,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十个学院,设有62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78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2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50门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3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6项。近十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工程学进入ESI国际前1%行列。
学校作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同时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三十余家电力、煤炭、电信、装备制造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共建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年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签订科技项目500余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北京、河北、江苏、内蒙、新疆、青海、山东等地方政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由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英、法、俄、日等120余家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多家国际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互认,并在美国、埃及创办了孔子学院。3个引智基地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举办EMBA、“1+1”、“2+2”等双硕士、本硕连读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巍巍学府,电力之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承载新能源电力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积极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历史重任,昂首向建设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进!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于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为适应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增强交叉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2009年11月,学校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并,成立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校在北京校区设立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在保定校区设立自动化系与计算机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成立,为打造学校学科品牌,提升专业学科水平,深化校内体制改革,优化内部管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4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控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六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学生4373名,硕士研究生942名,博士研究生90名。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两万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266人,其中教师193人。教师队伍中,教授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6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首都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电力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融合快速,分布信息的电力燃烧过程测控系统”创新团队,以及电力企业软件工程实习基地等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
几年来,科研成果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约20项,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重大工程项目多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技术支撑平台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主研了重大横向科研课题5项;近几年每年的科研经费达3100余万元。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千余篇,每年被SCI、EI、ISTP收录百余篇。
拥有“电子信息教育”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信息安全”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拥有《现代控制理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及《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数据结构》和《自动控制原理》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
学院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已和美、欧、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及公司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有几十名教师到英、美、法、加、奥等著名大学作访问学者或进修。
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科建设的有效整合,着力提高科研水平,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将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全院师生员工将同心同德,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而不懈奋斗。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为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与规划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211工程”办公室的挂靠机构。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学科、热能工程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管理学科,积极扶植人文学科、数理学科和环境学科,拓展水电与核电学科。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并编制了《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子项目论证报告》。2004年正式启动该校“十五”“211工程”第一批学科建设任务项目,包括三个重点学科项目、两个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学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总额数千万元;2005年学校投资1千万元用于两校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 经过国家审批,于2005年正式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教育部正式批复了“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方案”,重点投入两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一个校园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学位点的重点建设,该校学位点数量迅速增长,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MB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领域13个,57个本科专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学位与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在连续几次全国性评估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1993年全国热能动力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三,1995年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九,1997年在全国前四批授权的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博士、硕士点一次评估全部合格。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级重点学科
1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2
|
热能工程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3
|
电力科学与工程
|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省部级重点学科
1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2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3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4
|
环境工程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5
|
机械设计与理论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6
|
计算机技术应用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7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8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9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0
|
电机与电器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1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2
|
工程热物理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3
|
清洁能源学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4
|
理论物理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5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
16
|
能源与环境工程
|
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