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人杰地灵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建校以来,学校几经搬迁,走过了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跨入新世纪,学校在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4088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3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7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76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紧缺专业1 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科研平台23个;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2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120余人次。
学校努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在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植物遗传与育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60多项。
自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技大学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已经成为西南科技大学办学体制的显著特色,开创了学校在智力、人才、物资、信息等资源与区域内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全面共享的联合办学新机制。开放的姿态使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以及多项国际大赛中我校学子屡获佳绩,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成功处置多起放射源卡源事故等,充分展现了西南科大学子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在新的发展征程中,西南科技大学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于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是 “四川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获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8111品牌”专业)、软件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信息安全、医学影像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是“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创新实践基地是学校“8111品牌”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11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7人。教师中有76名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学院是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学院以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为抓手,发挥优势,凝练特色,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和生产服务能力已经拓展到面向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队、政府、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行业。近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专著3部,软件著作权14项;承担或完成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纵横向课题经费9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
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488人,硕士研究生110人。学院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近五年来,获省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21项,校级教改示范班1个。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共计201人次,其中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获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获ACM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成都赛区银奖1项。
学院在 “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思路指导下,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董事单位聘请20多名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学院与绵阳军分区联合组建民兵信息分队(已正式列入总参编制),定期开展民兵网络信息防御演练;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y Dundee)、日本广岛工业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应用基础扎实、应用方向明确、应用能力突出”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充实到计算机、通信、金融、制造和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就职发展。第三方专业评估公司针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2011届共有本科、硕士6个专业418人,其中在计算机行业就业210人;通信行业就业25人;金融行业就业24人;制造行业就业13人;保研、考研34人;考博1人;考取国家、省市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2人;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川、渝地区占69%,广、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占17%。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平均月收入4118元,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为95%,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达99.2。一些学生被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PPS)、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新浪网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
目前,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4500余名信息类本科(硕士)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业务骨干,在全国IT等行业的研发、管理和生产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94级谢禧飞获得2006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00级邓邱伟获得深圳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计算机引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搏击的疆域日益扩大。百舸争流,稍怠则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将秉承“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严谨治学、锐意创新,以贡献谋发展,以创新为己任,为建设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继续奋斗。
(最后更新2013年4月)
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本学科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及专利15项。与四川长虹、四川九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计算机仿真与图像处理。
2、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通信 技术、网络融合等专业实验室。该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学术队伍。现有高级职称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博士导师3名。
本学科已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研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50万元。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通信;无线测控及无线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