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同年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9月,进入国家 “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2012年,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
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85至1988年,胡锦涛同志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时,十分关心贵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成为学校85级应用数学班的“名誉班员”。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殷切希望贵州大学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354.6亩,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1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91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3个。学校设有33个学院、有13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46346人,研究生8775人;在校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14020人。有在职职工4003人,其中,专任教师2714人,具有博士学位546人、硕士学位1377人,教授546人、副教授96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4人、贵州省核心专家8人、贵州省省管专家55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学校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7个、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特色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基地)1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及示范点5个、省部级文科基地9个(其中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中国白酒研究院、少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生态城镇化规划研究中心、石漠化改造与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东盟研究院、阳明研究院、遵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90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7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66项,获授权专利455项,11人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
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或协办了6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20余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瓮福集团、茅台集团、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奇瑞万达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了“博士科技兴村行动计划”、“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并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面向未来,贵州大学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立足贵州、服务地方,努力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设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贵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设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坐落在贵州大学北校区——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河畔。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学科之一,1972年创办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198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授予权,2003年获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高校在职师资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升格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得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得贵州省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计算机控制技术),2013年获得“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4个系部(计算机科学系、信息系、软件工程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部),1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1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贵州省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安全),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筹)、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1个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6个科研所,1个计算机培训中心,2个工程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职教师13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9人,讲师58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4人,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700人,硕士生325人,博士生28人,工程硕士300余人,加上成人教育,学院学生规模近3000人。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实验环境,设有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军区共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实验室、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基础实验室、先进计算与信息工程实验室。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测控与嵌入式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信息”、“软件形式化与软件分析”、“应用系统软件与中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密码学”、“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10余个研究方向。学院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应用系统软件与中文信息处理,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计算机测控与嵌入式软件,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院目前正在支持大规模数据管理、文本数据挖掘与分析、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图形图像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五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我院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频繁。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方向)
专业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及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设计、管理、咨询、评估、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J2EE程序设计、嵌入式开发技术、数据结构、现代密码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工程、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取证等。
就业方向:能在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领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工作,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信息领域的安全性分析、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和安全技术开发应用,担任网络方面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等。
修业年限:计划学制4年,最高修业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