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校简介

青岛大学位于历史名城青岛。美丽的校园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青岛大学是由原来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四个学校合并而成的。追寻青岛大学办学的起点,可以上溯到四校合并前不同学校经历不同时期的历史源头。

一、青岛医学院教育的历史起点

早在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就正式开办了。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当时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举办。这个胶澳督署医院就是现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胶澳督署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由于战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学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医科的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料都留在了胶澳督署医院。胶澳督署医院改称为青岛病院。依托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医学校。这个医学校后来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启用了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等名称,到1943年定名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也从未间断。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于1922年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李贻燕在1923年3月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举办。私立青岛大学聘请了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确定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开设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办一所综合大学。

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举办,设文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校长杨振声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校内名师云集,学术气氛浓厚,在教学和科研上有许多建树,很快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学风。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两个学院,下设8个系,包括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土木、机械等学科。校内人才荟萃,师生勤奋教学、成就斐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曾辗转迁至安庆和万县办学。1938年办学中止。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

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前面提到的源自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从而设立了医学院。同时设立的还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时还曾规划设置师范学院。

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学校聘李士伟教授为医学院院长,并聘请了沈福彭、冯雁忱、戚天昌、张之湘、梁福临、何森等一批有造诣的专业课教师。

1949年,青岛解放后,国立山东大学用名山东大学。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魏一斋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到1951年,徐佐夏任医学院院长,沈福彭任附属医院院长,并延聘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冯雁忱、陈慎昭等国内医学界的权威为学科带头人。

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定名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省会济南。

1978年,青岛医学院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专业设置从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向多专业医科院校发展。此后,青岛医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学术力量较为雄厚、具有较大影响的医科学校。

二、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追溯

青岛医学院教育起点的追溯只是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一支。青岛大学还可追溯到另外几个重要的源头。

1993年前的山东纺织工学院源于1950年举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先后历经青岛纺管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等办学时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在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上青岛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天津一起被称为“上青天”。青岛纺织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山东的纺织行业的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类的人才。

1993年前的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源于1951年举办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先后经历了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工读师专、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师范学校、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等办学时期。198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作为青岛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设置多门教育学科,为青岛市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85年重建的青岛大学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一直期盼有一所综合大学。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山东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同意青岛市提出的建立青岛大学的意见,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胡耀邦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青岛大学重新建立起来,并把“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设立了文、理、工、商等多门学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支持,同时得到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三、青岛大学走向新的辉煌

1993年5月,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这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四校合并,多源汇聚,完成了历史的衔接。青岛大学站在新的起点,增强了办学实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发源于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学科的教育,相继汇聚成现在的青岛大学,就像一些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流淌,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合并办学初期,学校在学科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着手进行院系调整,设置了医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六个学院。此后,学校通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相继组建了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资源得到相对的优化配置,学科综合优势得到发挥。学校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实现了全校规划、制度、管理、机构、财务的统一。

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合并办学后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19000余人增加到2005年的34000余人。

这一期间,学校继续进行学科调整,设置了22个学院。医学、材料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2005年年初,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实行了转变。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到了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位置。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此后,学校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成了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共获批44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眼科学、生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获批成为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获批成为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等三个突破。

这五年,在校研究生增长了198.5%,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5。这些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学校的在校生达到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8000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设置了文、艺、史、哲、理、工、医、经、管、法、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了100个本科专业。

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取得迅速发展。学校设置了240余个硕士学位点,涉及到40个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点,涉及到1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

学校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特聘教授120余人,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校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有力地支撑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近十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与前期专项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0项。

学校的学术基础水平显著提高。根据ESI数据统计,近十年内署名青岛大学发表的进入全球前1%的高频次被引用论文有25篇,在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青岛大学的临床医学和工程学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均进入了前1%。除了医学与工程学以外,化学、物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紧随其后,均具有进入全球1%的潜力。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118个交流项目。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大学。学校以优良的育人质量,较高的学术水平,赢得了社会的赞誉。青大人正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怀揣着希望和梦想,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院系介绍

青岛大学信息安全系设立在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1998年由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1985年,信息网络中心于2001年调整至校长办公室管理。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5个教学系,以及实验中心、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设有青岛大学软件技术研究所、青岛大学计算机工程仿真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重点学科、山东省高校“十二五”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与海信集团合作建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专职教师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14人,副高级职称者3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博士学位教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日制在校生1760人,其中本科生1636人、硕士研究生124人,另有在读工程硕士100余人。已培养24届本科生、1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智能信息系统及复杂网络、计算机视觉、网络及信息安全、虚拟仿真技术、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软件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165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承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

学院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实验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先后获高级程序员水平考试全国第一名、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特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ITAT就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学院与美、法、德、加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交流、学者互访、学术合作、合作办学等交流合作项目。与国内10余所高校、研究所及海尔、海信、华为、浪潮、西门子等海内外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研、产、用”结合展现出广阔前景。

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依托山东省、青岛市的区位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融入山东省、青岛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规模适度,内涵发展,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较强、“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和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学科水平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科建设

信息安全系成立于2011年,目前共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主要负责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研究生信息安全课程以及计算机科学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系中教师获得青岛大学首届教学十佳、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教育先锋等多项荣誉称号。

信息安全系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密码发展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教育厅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华为科技基金、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并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钥密码学、云计算安全、数据库安全、无线自组网安全、可信计算、图像安全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信息传输与处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信息安全研究、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能够结合信息安全的理论与技术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政府机关(部队)、金融行业、信息产业及其使用管理部门从事信息传输与处理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数学、离散数学、数据库与数据结构、数论与代数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方法、应用密码学、网络安全理论、安全协议与标准、入侵检测技术等。

(软件外包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IT服务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从事国际化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的软件外包服务领域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C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Net技术、JavaEE技术、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外包项目管理、专业英语(日语)、外包业务规范等。其中一些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在企业完成。

专业特点: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日后研发或考研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优质资源,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新型、实用技术、方法和工具,尽早接触到工程项目、实际案例和企业工作流程,提前完成入职培训。本专业与学院其它专业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

就业前景:面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济南、青岛、大连、苏州等省会或沿海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或外资企业,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可直接派到国外公司工作。同计算机学科其它专业一样,本专业毕业生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或到政府部门以及其它企业、事业单位工作。

以上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相关阅读:

分享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最近更新:2014-01-20 10:53
编辑者:
院校新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4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会...[详细]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密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在全国共招收本科生3800人,与去年持平,主要在一批次录取...[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趋势及侦破策略”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1日下午,应信息技术系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犯罪情报中心主任...[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交流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在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王新猛的带领下,信息技术系部分专...[详细]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专题讲座

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讲法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详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