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43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4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个专业硕士类别,82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近1500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21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近年来,有2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1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4人次荣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3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3个国家和地区的62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学校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8个分院、30个函授站、34个远程校外学习中心。
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在六朝古都南京设立了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南广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66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已建设用地810亩,完成校园建筑33万平方米。学院设立36个本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近11000人。
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秉持“植根传媒、依托社会、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继承办学传统,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传媒与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力争早日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计算机学院,该学院成立于2002年。为了适应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全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传播大学发展,2002年5月28,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在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成立。
学院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广播电视技术为依托,扎根现代传媒行业,渗透整个数字内容产业;把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我校传统的传媒行业的优势和特色相结合,面向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掌握先进技术的、深具传媒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
学院本着稳定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办学方针,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人才互访以及本科生的联合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础,科研和教学并重的办学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1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9人,专职教师31人。专职教师队伍中,教授7人,副教授 12人。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经历8人,博士21人,硕士9人。这支队伍是全校各学院中最年轻化的师资队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4%),充满着活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学院建立了包含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两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专业硕士点的完整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计算机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移动媒体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专业(包含信号处理技术方向、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方向、分布式计算与软件方向、传媒信息安全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方向、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方向、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信息计算技术博士专业,包含信号处理方向、数字移动多媒体方向、宽带信息网络方向。学院现有在校生487人,其中本科生32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2 人。
计算机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创新求实,整体学术水平在传媒行业居领先地位,拥有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互动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与安全播出研究所、媒体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与赛灵思共建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能够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设施和科研氛围。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国家863 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发改委CNGI(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项目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研发,不仅提高了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毕业生。
数字新媒体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应用、内容管理、互动娱乐、信息集成、数字移动广播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所提供的新业务,为毕业生的就业分配提供了众多的机会。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以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踏实的工作态度颇受社会的青睐和好评。我院毕业生适应广播电视和计算机两个热门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7%左右,许多毕业生在单位承担重要工作,为我国传媒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19个学院、4个研究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画学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89个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类别,82个本科专业。
部级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媒介音视频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
|
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
文化贸易研究所(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
|
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广电总局高校重点实验室)
|
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广电总局高校重点实验室)
|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
校级
新媒体研究院
|
文化发展研究院
|
艺术研究院
|
传播研究院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
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
|
公关舆情研究所
|
广播产业研究所
|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
欧洲传媒研究中心
|
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
国际新闻研究所
|
受众研究所
|
传媒教育研究中心
|
网络舆情研究所
|
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心
|
审美文化研究所
|
艺术传播研究所
|
戏剧戏曲研究所
|
电影研究所
|
艺术学研究所
|
传播声学研究所
|
京隆广播技术研究所
|
广芯数字系统集成研究所
|
新创信息技术研究所
|
电磁通信研究所
|
传媒科学研究所
|
高性能计算中心
|
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
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
|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
党报党刊研究中心
|
传媒经济研究所
|
政治传播研究所
|
院级
中国系统经济研究中心
|
美术传播研究所
|
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
|
科研服务
通州科技园
|
苏州研究院管委会
|
文化发展研究院
计算机与网络中心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传媒经济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系统经济研究中心
传播声学研究所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学报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图书馆
出版社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设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传媒发展研究院,拥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际文化贸易研究所及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机构,另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