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

学校简介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

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战略需求,云南大学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水平提升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超常规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下设20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4975人,研究生14092人。有本科专业81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现有教职工2837人,专任教师1669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9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61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2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创新团队8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8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4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的咨询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两个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4亿元,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面向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显著提升学科水平、教育质量、科研层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院系介绍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云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于2002年4月建立的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分别在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校本部)及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东外环西路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新校区)办学。软件学院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在党代会报告、“十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软件学院建设列为重点建设的社会发展项目,多次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和决定软件学院建设事项。



 

软件学院拥有“系统分析与集成”博士学位授权,“系统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设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4个重点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5人,兼职教师79人。专职教师中,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首批“百人计划”1人,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十佳教师”1人,云南省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部、云南省、昆明市等各类专家委员会的委员1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16人,全职外教4人。

建院十年来,软件学院共培养了1643名本科毕业生、1958名硕士毕业生、17名博士毕业生。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4200人,其中本科生1200人、硕士研究生3000人、博士研究生20人。

软件学院拥有16个实验室,其中基础实验室5个、专业实验室4个、企业联合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院实验室使用面积197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实验设备总值达到3100万元。学院实验中心于2006年被评为首批云南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昆明)、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云南测评中心、国家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网络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国家级品牌;拥有“软件工程”云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电子政务研发中心、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软件工程”省级重点专业以及“昆明信息化发展研究院”等品牌,构成了研发、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科教环境。

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信息专项项目、省校省院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重要科研项目,获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奖励,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科研论文与专著。

按照培养国际化工程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人才的要求,学院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39个,其中国外3个(美国1个,日本2个)、省外12个、省内24个,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9个。学院与英国De Montfort大学、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印度Pune大学、韩国岭南大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等大学或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学生互派、招收留学生、聘请外方教师授课、培养专任教师等形式的合作。与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教学条件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软件学院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按国际通行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推行教学、实践、开发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5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强调工程技术能力培养,通过国际通行的企业认证是毕业的基本条件;除了正常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外,还安排了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

软件学院本科学制四年,实行按专业招生。学习前两年按云南大学统一标准收取学费;经云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后两年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每学年12000元。

信息安全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的工程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在网络与信息安全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安全系统设计、安全产品开发、产品集成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应用相关领域从事安全系统设计、安全产品开发、产品集成、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与审计等方面的工作,服务单位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单位等。

学科建设

云南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2年2月,云南大学有本科专业80个,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 养基地,1个国家Linux技 术培训与推 广中心。[1]

教育部批准2013年新增招生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生物科学。

学科排名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云南大学共有5个学科参评,2个学科排在前5位,3个学科排在前10位,其中,民族学排在第2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民族学
2
2
生态学
3
3
政治学
9
4
生物学
16
5
化学
29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4个)

1.生态学

2.民族学

3.专门史

4.微生物学

省级重点

省级重点(37个)

1.生态学

2.民族学

3.中国民族史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中国经济史

6. 工商管理

7. 植物学

8.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基础数学

10. 材料物理与化学

11. 信息科学与技术

12.国际关系

13.民族法学

14. 有机化学

15. 思想政治教育

16.遗传学

17. 旅游管理

18.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9. 微生物学

20. 化学

21. 专门史

22. 理论经济学

23. 信息与通信工程

24. 环境科学与工程

25.文艺学

26.公共管理

27. 理论物理

28.气象学

29. 系统分析与集成

30.生物学

31. 金融数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2.产业经济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3.行政管理(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4. 物理化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5 .民族文化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6.政治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7.金融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学科建设

“网络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简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专业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系学科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实施

本科“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

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专业设置

相关阅读:

分享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最近更新:2014-01-20 12:12
编辑者:安博涛
院校新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4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会...[详细]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密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在全国共招收本科生3800人,与去年持平,主要在一批次录取...[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趋势及侦破策略”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1日下午,应信息技术系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犯罪情报中心主任...[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交流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在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王新猛的带领下,信息技术系部分专...[详细]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专题讲座

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讲法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详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