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和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学校占地面积3045亩,各类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平台25个。图书馆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藏书260余万册,电子图书120余万册,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
学校现有教职工48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其中教授420余人,“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外专千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近200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400余人,外国留学生600余人。
学校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4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75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7部。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奖3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4届喜捧“优胜杯”,“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连续6年都有学生当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和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十一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量达17.6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5.44亿元;获得一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重点项目等高层次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6项、国家社科基金3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60余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756篇;专利申请与授权总数分别为2513件和1320件。2012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16位,学校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首批29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等国家的56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联系和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和汉德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合作举办了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阿卡迪亚大学合作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民主政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
目前,江苏大学已进入了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关键阶段,学校正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着力实施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引领、科技攀登、国际开放、管理创新、资源集聚、基础保障、文化提升和党的建设等“十大工程”,为把学校早日建成“工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式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3年9月更新)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该学院是国内计算机科学领域较早独立设置的专业性学院之一,具有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学科一级硕士学位(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6个硕士学位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农业信息化4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物联网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目前在校研究生366人(不含工程硕士),本科生1458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47名,其中博导6人,教授21人、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4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有8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受聘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学院下设7个系部、2个实验中心及计算机应用研究院、超宽带技术研究所、软件开发应用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的专业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多台高档工作站。学院有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全国“ CAD 应用培训基地”,与金蝶公司共创的“企业信息化软件研究中心”和“企业信息化软件实验中心”,与中国移动镇江分公司共建的“移动通信创新基地”。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办学思路。教学改革中有多门主干课程被评为省级、校级优秀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大部分课程已做成网上课件或多媒体教案,教学效果良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省创业计划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深受好评,就业率接近100 %。近5年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等一批国家及省级的高新技术课题,先后有 16 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800 多篇。学院加强与社会联系,与国内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长江集团、小天鹅集团、南京紫金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学院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墨西哥、加拿大等一些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次互派留学生、教师互访。
专业与学科建设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院已形成学科布局合理、专业交叉融合的良好局面,为培养品格优良、常识宽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研究人才奠定了基础。
专业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通信工程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 物联网
专业方向 | 取得时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988年 |
通信工程 | 1998年 |
信息安全 | 2004年 |
软件工程 | 2007年 |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 | 2007年 |
网络工程 | 2008年 |
物联网 | 2011年 |
学科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点 | 取得时间 |
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 | 1990年 |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 | 2004年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 | 2004年 |
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 | 2005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 2005年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 | 2005年 |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 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