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校占地1400余亩,拥有校本部(舜耕中路)、西校区(洞山中路)、北校区(陈洞北路)三个校区。
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设有地球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测绘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17个学院(部)。
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14个。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同时具有国防生培养资格。
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40个研究所。学校图书馆是安徽省教育图书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皖北片信息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图书文献255万册。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约9600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专任教师1100多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学校拥有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师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学校是安徽省和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两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六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被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科技创新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及科研能力在省属高校中排名前列。连续获得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
学校出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国核心期刊)》、《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同时互派学生留学。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正在淮南市山南新区建设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的建成,将为学校实现“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均具有工学学士授予权;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硕士授权点。目前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硬件建设编辑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拥有计算机600余台。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包括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数据结构实验室、数据库应用实验室等十多个实验室,拥有计算机及相关配套硬件实验设备700余台套。
承担科研编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有多名教师在省级和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近几年来,该院教师共主持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省级教学成果两项。近年来该院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多人次;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学科建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监控技术
该方向包括计算机信息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智能控制、计算机智能终端开发等。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或离线全面监控、综合分析。该方向研究人员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正式出版了5本教材。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网络协议性能分析、网络安全、P2P网络、服务组合与服务发现。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本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科研梯队。
数据库及其应用
该方向研究目前数据库领域中最热门的几个方向:包括信息集成、数据流管理、传感器数据库技术、XML 数据管理、网格数据管理、DBMS 自适应、移动数据管理和微小数据库、数据库用户界面等。该方向研究人员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正式出版了9本教材。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
计算机图形学及CAD技术应用
研究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工业部门中的具体应用及相关软件的开发
嵌入式系统
该方向以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嵌入式硬件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嵌入式网络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等。目前,在基于ARM内核的微处理器为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基础上,配以不同应用层次的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将网络软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各类控制模块纳入其中,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本研究方向的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方向研究人员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共计2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正式出版了8本教材。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可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信息安全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掌握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以及灵活的思维方法。
3、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具有应用系统分析、管理与设计的能力。
4、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了解信息安全技术在各种系统上的设计与应用。掌握网络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集成方法。
5、跟踪世界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了解和初步掌握信息安全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技术,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信息隐藏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
四、主要实践环节
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网络安全协议实现,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信息安全综合设计等。
五、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97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65学分,实践环节32学分(含素质拓展环节4学分)。
六、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3~5,授予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