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1997年,原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合肥工业大学;1998年,重新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屯溪路校区、六安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宣城校区,占地面积341.73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4.5万册,电子图书79.5万种、139.4万册,中外文现刊2709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2.6万种。学校设有19个学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46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59个教学实验室、24个校内实践创新基地、208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9244台(套),总价值5.80亿元,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工3594人,专任教师174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6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534人,占87.96%。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5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4人、青年教师基金4人,在职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同时,外聘担任学校教授的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1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艺术硕士(MFA)、翻译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5个;设有7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14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790余人。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工业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现代汽车制造技术试验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99项;建筑学、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制药工程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国家级精品教材5门, 57部教材遴选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65部教材遴选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教材入选第一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1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学校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获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还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68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了科研特色的形成。近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科技质量年”、“科技拓展年”、“科技成果年”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几十项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以每年60%的幅度递增,获国家科技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
学校国际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形式和层次更加丰富,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3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师资力量和管理干部的培养力度,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开展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赴德硕士生培养计划”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海外研习和赴台交流学习等各类项目。来华留学生稳步快速发展,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和自主招生资格,现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合肥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共同实现工大的再造,共同创造工大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新胜利!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3系10所1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情感计算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100人;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18人。拥有千人计划、黄山特聘教授、黄山青年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教学名师、省教坛新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
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情感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每年在校学生3000人,截至2012年底已培养毕业本科生达到12000人,硕士2500名,博士150名。学院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安徽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合肥分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每年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课题几十项,年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近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其他奖项40多项。在分布式控制、智能信息处理、DSP技术及应用、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情感计算与机器智能、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SOC、信号检测与无损探伤、多媒体与信息系统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将秉承“学院、荣誉、责任”之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政实验为保障”之理念,促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主要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02年,我校做为全国17所高校之一,招收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08年,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研究领域
门陷秘密共享
数字多媒体及内容安全
无线及移动网络安全
病毒与网络攻防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开发领域
高性能UTM安全网关
内容过滤防火墙
数字多媒体安全与取证
数据加密与防泄露
无线传感网络应用与安全
RFID安全与应用
移动通信安全与应用
信息安全评估
教学任务
研究所如今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的网络工程教学模块课程,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专业的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
科研课题
一、密码学及可信计算基础
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问题。涉及密码学、秘密共享、认证理论、安全协议、安全模型、可信计算、信任度量等。现今,在该方向已经申报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二、数字多媒体安全
网络及移动环境下的数字多媒体安全问题。包括信息隐藏、数字水印、隐写分析、数字多媒体取证、数字多媒体可信性评 估、数字多媒体加密、感知Hash函数、数字版权控制系统(DRM)、视频监控、生物认证等。如今该方向已经在计算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cs(电子学报英文版)等期刊上发表和录用论文多篇,并申报合肥工业大学校校基金一项。
三、网络内容安全与隐私保护
网络内容过滤,网络内容防泄露,上网内容监控,网络信息隐私保护。如今该方向已申报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一项,参与我校973前期预研项目的“面向聚合安全的隐私保护”模块,并跟公司合作开发局域网数据防扩散等产品。
四、无线、移动及光纤网络安全
开放式频谱存取,认知无线电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通信,实时系统和通信,光突发网络,MPLS/GMLPS控制,WDM网络的控制和优化,考虑物理损失的多层光突发调度算法,路由和QoS提供等。如今,在该领域已经发表国际论文若干[1]。
成果展示编辑重要事迹
2002年,成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2004年,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2008年,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1]
参与项目
极值图论中的随机方法,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3-2005年;
基于工作流的访问控制安全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合作,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004-2005年;
研制嵌入式POS系统,企业委托,2008-2009年;
网络追踪技术及其实验仿真,大学生创新项目,2008-2009年
无可信中心门限秘密共享的协同机理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0年;
基于滚码加密技术的汽车转向柱锁止防盗系统,省科技厅技术转移计划项目,2009-2010年;
973前期预研项目“普适个性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子模块“面向聚合安全的隐私保护”, 2009-2011年;
基于MIPS64安全处理平台的高性能UTM安全网关研发与产业化,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9-2011年[1];
获奖与专利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2008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1;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2001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4;
学科带头人侯整风获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名师,2008年;
教学研究论文“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突出创新能力培养”,2007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排名第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