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拥有旗山、怡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 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1亿余元。。图书馆藏书近240万册,数字资源量70000(GB),电子图书13000(GB)。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
学校设有21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个独立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已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2个工程领域)。
学校现有教职工3084人,专任教师1828人。其中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4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外专“千人计划”人选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2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8人,讲座教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9人,福建省优秀人才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博士生导师202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在校全日制学生近50000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2000余人,各类研究生近9400人(其中博士生550余人);至诚学院本科生11200余人,阳光学院本科生 76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门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教学团队,4个与企业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部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及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66项国际奖,949次国家级奖。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成功跻身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
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0个,即:1个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5325余项,科研资助经费105571万元。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91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6项;国家专利授权总量63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5059篇。科技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校地企合作遍地开花。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60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3.09亿余元;我校成为全省高校中第一个获批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项目成果转化优秀奖”;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产学研用”合作科学发展。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20多所台、港、澳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先后与美、英、德、法、意、日、韩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福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该学院的前身为福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成立于1958年。1962年改名数学系。1977年设置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专业。1984年分为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3年6月,为坚持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互动发展,两系合并成立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点,应用数学专业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现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科学工程计算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以及四个校级研究机构(数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龙网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中心);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现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的林惠民院士以及林作铨、林方真和刘旭等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就是我院校友的杰出代表。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2570名,硕士研究生337名,工程硕士生508名。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的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福州大学“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方向之一,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是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两学科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多个有特色、有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在相关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学院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成果丰硕。学院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7项,教育部重点项目7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发改委项目和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58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6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获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5项,其中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180名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中有正、副教授77人,国家级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入选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全院共有校聘关键岗21人。学院现任党委书记肖赞强,院长常安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算法设计与分析
数据库系统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
分布式协同处理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智能技术
多媒体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
嵌入式系统与融合集成技术
信息安全
密码学
网络安全
内容安全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基础数学
代数
非线性分析
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应用数学
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生物数学与人工神经网络
小波与分形
组合数学及其应用
计算数学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数值算法与并行计算
信号与图像处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多元统计
随机分析与数据处理
应用概率统计
运筹学与控制论
图论及其应用
优化理论与算法
应用数学博士点:
研究方向
图论及其应用
优化理论与算法
计算智能及其应用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招收“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瞄准国际前沿、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工程硕士论文(设计)并通过答辩,授予相应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
计算机技术专业
算法设计与分析
智能技术
网络与智能信息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与信息安全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需求管理
系统管理与支持
软件建模方法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软件测试
嵌入式软件及应用
软件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