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学校简介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立大学。当时,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盛极一时,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8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新的广西大学在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学校,2004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

现在的广西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设有30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97个本科专业,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06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72人,副教授761人,博士生导师206人,硕士生导师1468人。全校在校生38923人,其中研究生16200人,本科生22723人。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241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万多人。另外,还设有1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有791名教职工,38个专业,在校生近万人。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校园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07亿元,拥有各类藏书544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332万册,电子图书212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2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20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学校着力构建“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格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顶天、立地、育人”为宗旨,以“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以“构筑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科技创新模式,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方面,坚持面向国家和广西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承揽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的“顶天”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围绕广西优先、重点和大力发展的工业产业,特别是以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接轨,积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决策与咨询工作,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深入各市、县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建校80多年来,广西大学培养了近30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有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有两院院士,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企业家,他们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自1961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我校先后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建立了素攀孔子学院、塔林孔子学院。

历经80多年的发展,广西大学正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秉持“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不断凝练特色,凸显优势,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水平、科技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据截止2013年7月)

院系介绍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广西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隶属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97年4月,由原广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物理系的电子工程专业合并组建而成,1999年3月,校计算中心并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从1977年开始招收无线电专业的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生,1985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近30多年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历史。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班等多层次办学体系。目前,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共建有“发电设备与智能信息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两个博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硕士点,6个二级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商务、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六个本科专业,以及多个成人本、专科专业。学院现有在校3400多人,其中硕士生230多人,留学生3人,本科生1400多人,成人学历班及自考班学生1800多人,是广西大学学生规模较大的学院。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安全系、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校计算机中心、学院中心实验室、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成人教育部等教学、科研、实验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3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人;拥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50多人。在教师队伍中,李陶深、覃团法、梁家荣教授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梁家荣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陶深教授被评为2008年第二届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覃团发教授受聘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 钟诚等3名教授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赵进创、覃玉荣、陈宁江等教授入选广西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李陶深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学院还聘请包括院士、国内外著名大学知名教授在内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10多名,他们不定期来学院指导学术研究和进行学术讲座。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目标、在贡献中谋发展的宗旨,以国家和广西发展目标为导向,瞄准国内外新兴的、有较大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主动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接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应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技术优势与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系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系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近几年来,学科的学术团队紧紧围绕着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典型课题前沿,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为主线,重点开展网络与并行分布式计算、移动多媒体通信、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网络信息安全、分布式数据库、CAD理论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无线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突出了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自200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部级项目57项,其他项目70多项,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100多万;霍林教授主持的“基于密文和网络行为监控的全通网络信息系统”项目获得了2010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覃团发教授主持的“慢性多发性疾病患者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获得了2008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梁家荣教授主持的“广义系统的稳定性与变结构控制”、莫林教授主持的“工业现场实时数据集成系统”获得了2009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0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产品20多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13部。

同时,学院注意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中间件软件、网络信息安全、通信产品等方面科研成果推广与转让获得了一定的成果,20多项科技成果和应用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信息化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位点数量和硕士生人数近几年有大幅度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本学科研究生共获得广西研究生创新资助计划20多项,完成10项。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于2010年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

在本科教学方面,本着“以工为主,理工交叉,拓宽口径,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坚持学科渗透,优化知识组合,综合培养为主,分流培养为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先后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信息技术英才试点班”等教学探讨与改革活动,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0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广西自治区级重点教学改革工程项目6项,一般项目15项。其中,李陶深教授主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得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苏一丹教授主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1年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课程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数据库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等5门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另外,我们针对现有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教材存在知识更新慢、技术比较滞后等问题,先后组织教师出版各类本科教材41部,其中主编23部,参编18部。这些教材出版后被许多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采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苏德富教授、钟诚教授主编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李陶深教授主编的《网络数据库》、钟诚教授主编的《信息安全概论》、覃华副教授主编的《JSP 2.0大学教程》和姚怡副教授主编的《多媒体应用技术》等4部教材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人工智能》等7部教材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一线应用与创新人才为定位,构建实践及创新教学体系。为此,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社会行业需求引入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方式,尽可能地把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等转化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与广西、广东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形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新的学生实习新途径。每一年的暑假和寒假,学院都安排20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技术见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紧密联系,学院让部分毕业设计放在实习单位或科研活动中完成。从这几年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学院积极提倡“过程育人、做实创新”的理念,探索“赛课结合”、“学研结合”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模比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发,为学生营造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研究与训练有机融合的学习氛围和宽松的实践环境。通过提倡主动实践的理念,极大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生科协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据统计,2003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广西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10多项,校级项目30多项项;先后有56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师68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900多人参加广西大学创新学分科研实验训练项目210多项;学生参与开发的《南宁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南宁市建筑城市建筑排污管理系统》、《南宁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应用软件业务子系统》等20多应用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生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有1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5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26人获得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2人获得2006科学计算自由软件SCILAB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学生的科技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获得广西计算机学会、电子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6篇。学生普遍反映在科技活动中受益匪浅,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和创造的潜能,提高了科技与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来,学院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的力度,先后邀请了陈国良院士、沈绪榜院士、姚铨院士、陈建二教授(千人计划学者)等5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讲学、进修学习3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多人次。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7次,国际性学术会议6次,扩大了学术交流的途径。

当前,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将秉承“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西大精神,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进,不断谱写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学科建设

整体目标

依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紧紧围绕广西以信息化带动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重点突破,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多个学科领域取得多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为广西的信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创办广西大学软件园,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体系与机制,逐步推出具有知识产权和技术特色的软件和通信产品;以博士点建设为龙头,努力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能力。经过五年的建设,学科将成为解决广西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重大科技难题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学术队伍。

  基地条件建设

在“211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使实验室的实验装备和技术水平将达到国内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具备承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产品研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作环境和科研工作条件。

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在“211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跟踪计算机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为需求,改造和充实现有实验室的装备和实验手段,努力建设一个能开展行并行分布计算、协同计算和组件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分布式数据处理、CAD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移动通信、图象通信、多媒体信息通信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比较完善的网络并行计算机集成环境和实验手段的计算技术与通信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装备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先进水平。

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包括:投资500万元购置超级服务器、高端交换机、路由器、HP图形工作站、Sun图形工作站、高性能和高品质的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和函数/波形发生器、DSP并行信号处理开发装置、高档微机工作站,以及一些系统软件、网络软件和开发工具软件,形成开放式实验室的运行模式;注意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联合等。建设完成后的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将具备以下的实验水平和能力:

●建成网络计算开放实验室,争取成为国际网络计算的一个节点;

●建成并行MPI环境,实现并行计算;

●建成网络计算JAVA环境,实现分布式并行计算和集成;

●建成机群CLUSTER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协调计算;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验与研究环境;

●建成分布式网络环境,实现分布式CAD和分布式计算;

●建成可用于协同设计、协同演化计算的分布式协同处理支撑平台;

●研究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网上CAD/CG系统;

●具备功能全面、技术含量高的计算机通信实验环境;

●建成一个可以开展混沌扩频通信、控制混沌、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向研究的通信实验环境;

●可以开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

●建成一个Internet移动计算环境,可以开展移动IP技术研究;

●建成数据、视频和音频三网络合一的网络系统,以及一个反映当今计算机的主流技术的企业级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完成纵向科研项目15~20项,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0~40人。

队伍建设和交流

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将继续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建立一支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学术队伍。为此,未来5年内将努力实现以下方面的队伍建设目标:

①引进和培养3~4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5~7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5年内引进博士或博士后5~8人,自己送出去培养博士8~15人。

③抓好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经过5年努力,使学科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2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⑤5年内增加正教授6~8名,副教授15~20名。学术梯队中,40岁以下的正、副教授占60%以上。

学位点培养能力

以计算机专业博士点建设为龙头,努力拓宽研究领域,努力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获得2~3个新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使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层次由一个质的飞跃,把学科建设成为在广西具有重大影响、在全国地方性高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技术及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计划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0~40人。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继续推行“重视基础,以工为主,理工交叉,强化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综合培养为主,分流培养为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构筑培养21世纪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扩大专业范围和培养能力。计划每年培养各类本科生300~400人。

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学术交流方面,在未来的五年内,学科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有计划地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为兼职教授,或邀请他们来校讲学和进行技术合作;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或到国内著名高校深造学习。同时,也要大力加强与本校其他学科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综合的优势。争取组织1-2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图书资料建设

每年计划投入建设资金4万元,增订外文资料和购置图书资料,充实建设学科资料室,开通国际互连网络联机检索服务。把学科资料室建设成一个集电子阅览、资料检索、文献查阅于一体的综合资料室,为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图书资料环境。

科研成效

本学科将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学科发展趋势,重点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并侧重于以下研究方向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努力获得以下标志性成果:

●在网络计算与网络信息安全、分布式工程数据库系统、选播路由算法、数据挖掘、Internet网上应用软件、混沌扩频通信技术、移动卫星多媒体通信、广义周期系统、电层析成像系统等方面取得3~5项较重大的科技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在软件产品、通信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一些高、精、尖的软件产品和通信产品,并在面向企业的应用软件系统和电子商务软件等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成果产品化将取得初步成效,形成2~3个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或通信网络产品系列,并开始市场的推广应用;

●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篇以上,其中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80~100篇,一级学报或国外主要学术刊物10~20篇;

●公开出版专著2~4部,教材20部以上;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

学术带头人

【李陶深】: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人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全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广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学院党委副书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广西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广西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广西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广西信息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广西软件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

学术骨干

【梁家荣】: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刘连芳】:女,1946年出生,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委员,中国软件协会常务理事,广西软件协会副理事长,广西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美国ODU计算机系客座教授。

【姚剑】:男,1975年生,哲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学术骨干,校内聘教授。

【覃海生】:男,1956年出生,副教授,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责任教授。

【胡强】:男,1963年出生,副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作委员,全国电子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现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

【覃玉荣】:女,1965.1出生,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责任教授。

【霍林】:女,1964年出生,教授,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责任教授。

【秦亮曦】:男,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责任教授。

【宋玲】:女,1967年出生,教授。实验室主任。

【刘晓燕】:女,1957年出生,副教授。被聘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首席责任教授。

【余益】:女,1963年出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梁正友】:男,1968年出生,教授,博士。被聘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责任教授。

【韦兆文】:男,1971年出生,副教授,被聘为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责任教授。

【王高才】:男,1976年出生,博士,教授。

【陈华】: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

相关阅读:

分享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最近更新:2014-01-23 10:11
编辑者:安博涛
院校新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召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4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会...[详细]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

山东招本科生994人 中国海洋大学首设保密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在全国共招收本科生3800人,与去年持平,主要在一批次录取...[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浅谈电信诈骗案件的发展趋势及侦破策略”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1日下午,应信息技术系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犯罪情报中心主任...[详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交流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在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王新猛的带领下,信息技术系部分专...[详细]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

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专题讲座

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讲法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详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