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特意提供一个特殊的维度,用以回望即将过去的2013年,即以“2013年IT业十张面孔”这一形式,来记录下这些人对中国IT商业社会面貌的影响,读者或许也能够以此来对2014年的商业变局作出诸多切片式的展望。
如往年一样,国内IT业这一年,照例热闹非常、大事频出。互联网第一阵营腾讯、阿里、百度动作不断、暗中各自较劲;国内4G牌照发放,相关产业链已起跑,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也带动了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革命;PC市场则继续萎靡不振,忙于转型的PC厂商,想要重新开始却并非易事,要想发挥自身优势,也应对商业模式进行改变,以攻克跨界难题......
回顾这一年,我们看到的是对旧秩序和旧规则的无情冲击,以及在这样的冲击下,新规则的孕育。然而伴随着喧哗与躁动,今年很多大事件,常常是未及形成舆论,就即行消退。
如果在此将这些事件进行回顾并加以展开,绝非有限篇幅所能探讨清楚,因此,我们特意提供一个特殊的维度,用以回望即将过去的2013年,即以“2013年IT业十张面孔”这一形式,来记录下这些人对中国IT商业社会面貌的影响,读者或许也能够以此来对2014年的商业变局作出诸多切片式的展望。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
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的简称)这个概念兴起之前,中国互联网界其实早就流传着“TABLE”的说法,说国内的互联网第一阵营是一张桌子,其中TABLE的T代表腾讯,A是阿里,B是百度,L是雷军系,E是周鸿祎系。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周鸿祎分别凭借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搜索、安全的通用型入口,建立了赢家通吃的帝国藩界。雷军虽然成功投资多个移动互联网的单点企业,却一直缺乏一个平台型旗舰--移动互联领域就成为了他最想突破的地方。
熟悉雷军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么多年一路走来,他处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态:软件和互联网"一个都没捞着",最后风险投资倒是做得风生水起。这对于已到不惑之年的"中关村劳模"雷军来说,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他心有不甘。
于是,雷军再次踏上了创业这条路(创办小米科技)。身为手机重度发烧友的他,将这次创业视为这辈子最后一次折腾。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的最后一场人生赌博,需要不停地冒险下注。
2011年8月,小米手机问世。在发布会上,雷军的乔布斯情结一览无余。一件黑T恤、一条牛仔裤、一双Angry bird的帆布鞋,他以这身装束出现在数百位“米粉”面前,再加上身后的巨大的投影幕布,的确有种“乔布斯”的味道。有人事后将雷军发布小米手机的演讲与乔布斯做对比,发现其中有不少手势与姿态都如出一辙,更有人干脆戏称雷军为“雷布斯”。“可以这样讲,我觉得乔布斯对我的影响可能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雷军曾说,“柳传志40岁创业,任正飞43岁创业,我觉得我40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憾”。
两年时间过去,如今的小米早已尝到了成功的果实。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统计显示,在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的国内销量为440万台,高于苹果iPhone手机430万台的销量,在国内市场上超过苹果获得了第六名的位置。近期某门户发起的一项有近五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对于“哪些内地手机品牌让你印象更深”,小米位居第二名。在这个调查中,小米尽管出货量逊于中华酷联,但他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印象却超过了他们。“2011年之后整个手机市场的结构开始颠覆,到了2012年,整个结构发生了完整的变化,以华联米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开始加速进场”,北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刘德寰说,在智能手机市场当中,小米比联想发展得还要快,而且占有率今年还会提高。对于小米,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说,“小米的确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小米比我们起步晚,能有今天的成绩,就是对传统渠道的颠覆性布局的结果。他们更多依靠他们自己的网上商城和他们独到的口碑营销”。
与业绩成正比的是小米身份的暴涨。今年8月,雷军在微博上承认新一轮融资完成,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这个估值仅次于阿里、腾讯、百度的市值。在中国的硬件公司中,它仅次于联想集团。如果按照电商估值,小米每月的营业收入已超过320万美元,而明年年底有望达到2100—2400万美元,已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公司。雷军公开表示,最迟到2015年,小米将成为一家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这是雷军给自己下的死命令,也是小米的最低目标。
雷军想必已深谙“势”与“节”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这样解释这两个字:“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大致意思是,在战争中,态势和节奏是致胜关键。而从小米手机一代亮相时起,这个品牌就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前行;与此同时,它不断改进和扩充自身产品线,不断制造话题,不断缩短产品发布的周期......渐渐地,对“势”和“节”拿捏准确的小米在凶险的移动互联世界中,掌握了主动权。
可以说,小米是目前国内以互联网方式制作手机的唯一成功者,而他们的成功带有很多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简单说有两点:第一、创始人雷军在小米之前,作为金山董事长又身兼天使投资人、投资多个创新型企业的他,有着业内多数人不可及的品牌营销经验、软硬件服务经验、商业模式的桥接经验以及互联网体系资源,这些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为小米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支撑。第二,主打“高配低价”的小米手机的推出时段,正与用户大量的换机需求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开始井喷式增长重合,从而狠狠享受了一把市场红利。
对于雷军来说,他不仅要在手机上采用最好的部件,在公司在每个环节上这位CEO也是尽其所能找到那些最正确的人。不过,一家快速发展公司的经理层要面临的问题不像乔丹那样凭借出众的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由于迅速增长的员工人数,表现不错的雇员刚融入新的公司环境就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更大的团队责任。雷军在采访中证实有的年轻员工甚至要立刻管理几百人。而在业务方面,两年内光是打假就可能需要一两百名员工专职参与。这些管理上的挑战和行业挑战完全不同,对于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出身的雷军来说,真正的拓荒之路才刚刚开始。
如履薄冰的周鸿祎
如果《血型与性格》一书的作者约尔格?艾克曼看到周鸿祎,估计交谈半个小时,这位曾经担任过记者的心理学家就能准确指出周的血型。艾克曼指出,AB血型的人难以捉摸。有时候人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这种血型的人时常会遭遇到A、B两种互相对立的性格的困扰,混杂着A型血的激情、热烈和B型血的固执、平静。但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当AB血型的人能巧妙利用A、B两种气质,那世界的机会之门将会向他打开。对,周鸿祎就是AB血型的人。
在整个中国商业界,很难找到像周鸿祎这样的企业家。他在公开场合经常忘记掩饰自己火爆的个性,总是高调回应任何挑衅,让自己的公关部措手不及。他几乎与中国互联网领域所有最聪明的头脑过过招,互有胜负。对于竞争对手,周鸿祎作风彪悍:“有人向我吐口水,我就吐回去。”在一个崇尚“和气生财”,以中庸为美德的社会,周鸿祎却“六亲不认”,并公然“断了许多人的财路”。
但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周却“一反常态”,与张朝阳交流时的一番话似乎是在说,自己在百度收购91无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我觉得91卖到20亿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确实我也讲了价格的过程,然后他就说,我认为91卖20亿价格卖高了,我希望你们能够改一改说法,我觉得91卖30亿,我更开心。我希望腾讯跟百度比一比,百度19亿了,腾讯怎么能弄一个35亿的案子呢?明年我希望腾讯有30亿美金的收购案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品是好是坏先不谈,现金流是运营的关键。数字营销资深专家阑夕认为,百度以高达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91无线,这张“船票”的代价实在太过昂贵,可能换一家互联网企业,有这笔钱都足以造一艘船了。百度掏出这笔19亿的巨款,不仅仅是为了拿下91无线,另一个主要目的也是想让纳斯达克看到百度的决断,它并非是一个垂暮而迟缓的中国互联网大鳄,在角逐未来霸主的宏图上,百度仍有一掷千金的豪迈和勇气。《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则认为,百度始终没有重新定义网络搜索的能力和意愿,没有心悦诚服的拥抱移动互联网强烈的冲动,它的唯一真实的冲动是如何自我保全,如何保持既有的优势,眼下拿着91这张昂贵的船票,它能否最终上船充满悬念。
作为搜索市场上的掠食者,百度的一举一动,都被360看在眼里。百度在PC端建立起了搜索帝国,而就像上面分析得那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并未成为领先者,这就给了360机会。有分析人士对IT商业新闻网记者说,“可是,百度吸收了91无线后,360旗下的手机助手和应用渠道的地位就将受到前者的威胁,360与搜狗的合并,或许也会加快进度”。
但换个思路想的话,为何周鸿祎自称在百度收购91时参与了抬价,又为何说91还是太便宜,腾讯也应学习百度开始收购?周的言外的真正意图,也许是让这些大型的并购案消耗掉这些巨头更多的现金,从而为360的横冲直撞创造空间。360今年推出的雷电搜索,将应用、游戏、音乐、电子书等资源网站进行聚合,这明显是要在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搜索超越百度。
今年一度传出的360收购搜狗传言,360都利用搜狗对百度形成了足够的威胁。搜狗估值不断增长,让百度收与不收都难以抉择。百度是顾及360把搜狗收入旗下的,如果那样,百度对于360的优势将进一步下降。而百度想阻止这一不得的局面出现,那么百度就要出手,但搜狗的价格被炒到这么一个水平,百度已很难很痛快的吃下。周鸿祎利用媒体,一分钱没有花,借助于搜狗这一时题材,让百度陷于两难。当然,后来搜狗被腾讯收入囊中,这让周鸿祎也遗憾不已。
从周鸿祎一贯的做法来看,他打法的思路是,谁掌握媒体话语权,谁拥有有魅力的人格体,谁在商战中的赢面就会变得特别大。潘石屹和他的房地产公司也是这个路数,潘石屹的公司从来不做广告,潘石屹靠自己的人格体,既是品牌代言人,又是信用保障、魅力吸附的平台;同样操作的还有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周鸿祎的所作所为,来源于他对中国互联网界的深刻了解,以及360上市后的危机感,当然也有从小到大,骨子里自然埋下的以弱胜强的情结。在他的眼中,虽然360已经有几亿用户,虽然早已在纽交所上市,但危机感却如影随行,特别是在初露峥嵘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还远未站稳脚跟。
周鸿祎认为,360的组织结构要能够保持扁平,不能过快膨胀。《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曾说,在周鸿祎内心,他期望360能够一直是一个小公司,保持小公司的创业文化和创业心态。几次的创业经历,让周鸿祎对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有深刻认识。他了解这个江湖,在这里中国本土公司想要创造一种模式很难,创新更难。这里充满了卡位战略、丛林文化、弱肉强食,他只是将这些现实赤裸裸摆上了台面。
但互联网却又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机会和挑战的行业,它时刻处在变化中,任何技术或趋势上的判断失误,都可能导致出局。这也正是这个行业的无情之处。对此,周鸿祎感同身受。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又是这样一个领域。周鸿祎正在努力将360的疆域向这里拓展,但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令他如履薄冰。
中国移动互联网经过前一阵的收购兼并,第一阵营的座次已经排定,BAT成了当之无愧的前三。最早一批涉及到移动互联网的360,再次被挤出了第一阵营。要在未来移动互联网上冲击第一阵营,此刻的周鸿祎和360确实需要盟友了。
腾讯高级副总裁兼微信创始人张小龙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时,张小龙会陷入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迷思。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搜索“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50多个答案,同事和菜头把他写得像一个夜间出没的孤独大侠。
这位15年前就以Foxmail成名、2011年因微信广受业界关注的奇人,“T恤拖鞋,烟不离手,神情淡泊,不说话的时候像个入定老僧,谈及产品充满工具理性。”2011年11月,《创业家》杂志记者如此描述彼时的张小龙。
时至今日,微信已拥有了几亿用户的成果。运营商感到焦虑和恐惧,用户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商业嗅觉灵敏的人早已经做起了用微信做生意的事情。对于微信项目的负责人张小龙,目前大家都知道他的专业是“微波”这个已经不属于电信主流技术的电信专业,是Foxmail的创始人。但除此以外,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找不到太多的信息。
自从微信火了以后,腾讯公司高度重视对张小龙的保护,至今张小龙在媒体上留下的痕迹主要是来自腾讯大讲堂上他关于微信开发的两次讲话。这种低调有利于对微信这个项目的保护和突出品牌独有的特性。根据媒体中引用腾讯员工的描述,张小龙将乔布斯作为偶像,会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开车到郊外思考,听起来似乎有文艺青年的气息。
微信这样的项目,并不只是腾讯尝试过,但是目前最卓有成效的还是腾讯公司,这和张小龙的努力付出密切相关。
首先是管理上,马云曾说过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所谓的没有管理的管理就是像水一样自动自发:一方面是找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将整个团队通过创新激情捏合在一起。对于微信项目,张小龙一直把寻找关键人才作为最关键,在保持一个规模不大的团队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版本发布保持团队内的张力和紧迫感,从而在尝试中不断打造优秀团队。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时,张小龙会陷入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迷思。
微信的图标是在庞大的星空下一个寂寞的小人仰望星空,这个图标一下就抓住了很多成熟人的寂寞点。微信内部通过强调微信能够解决人类深处的情感需求,激发起了团队的创新活力。微信团队的成员和微信的用户使用人群高度重叠,无疑有利于微信开发得更加精致。
从微信的成功上可以看到,腾讯选择了以广州研究院作为一个类似特区的发展基地,使得员工能够获得广阔的创新空间和视野,不用受到内部官僚文化的更多桎梏。腾讯作为一个目前已经拥有2万员工的公司,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简单。看看QQ的模型就知道了,在一个小小的软件上,所有腾讯的项目都试图占据最大的注意力和空间。但是张小龙能够在马化腾的支持下克制住种种压力,坚定地按照原有的产品路线进行发展。通过用户能够发现微信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简单。微信不教育用户,而是在精神驱动下,刺激用户自己去探索微信的功能。
但经济学上有所谓胜者的诅咒说法,微信的话题一次次地被舆论置于风口浪尖,微信的商业模式寻找也没有明确的发力点。如果说微信在寻找产品的发力点上十分明确,在寻找商业模式上就有点迷茫了。从张小龙的工作经历上来看,他也从来没有将一个产品成功地进行过商业变现。而腾讯其他部门的压力似乎也已经集结了过来,从微信最近的产品体验来看,和腾讯其他产品的链接明显增多了。如果微信进一步的这么发展下去,那么很大的可能,一是成为一个泯然众人矣的产品,二是张小龙逐渐失去微信项目的主导权。这么一个引起影响力的产品,微信会走向哪一步呢?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