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这种解释太过繁琐,那么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当你跟设备互动时,它会向服务器发送分析请求,然后根据你的请求返回结果。
苹果Siri(图片引自Mashable)
企业回应
虽然每家公司的政策各有不同,但在处理与语音识别相关的隐私问题时,却都采用了相似的政策。
例如,谷歌的粉丝可以使用Google Now语音识别服务获取餐馆、电影和航班等各种信息。但为了进一步改进平台使用体验,谷歌会存储用户的语音请求。
如果用户登录谷歌帐户,他们的请求会存储在服务器上,并与其帐户关联。但如果在没有登录的情况下发出语音指令,这些内容就会匿名保存起来。谷歌明确表示,用户可以评估并删除与自己帐号绑定的语音文件。
与三星的政策类似,谷歌的语音识别软件只会在激活后倾听用户的指令。
与此同时,2012年被谷歌收购的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公司Nest也提供语音识别功能。该公司在隐私页面上给出了详细解释:他们会搜集用户数据,用于了解用户的使用方式,并提供相关广告。
但亚马逊表示,该公司与第三方分享语音信息只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Siri的服务条款也基本类似,并强调其目的是改善整个平台。
苹果表示,虽然用户的姓名、联系人和歌曲会通过加密方式发送到苹果服务器,但Siri并不会与Apple ID关联,而是通过一个随机识别码与用户的设备关联。
苹果还表示,用户可以关闭Siri,而苹果则会删除与Siri识别码相关的所有数据,从而重新开始所有的学习过程。如果用户开启定位服务,设备所在的位置也会发给苹果,用于改善服务。
微软称,Xbox One搜集语音指令等数据是为了持续改善Kinect和Xbox One的使用效果。但该公司不会获取或存储P2P语音或视频数据。另外,与Kinect面部识别有关的数据都会直接存储在游戏机中,不会发给微软。
微软的Cortana语音助理则会记录语音请求和其他信息,包括联系人的姓名、通话频率、日程表、词典条目等数据,以此改善语音识别效果。
总结
虽然大型企业都在搜集和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但这类信息基本安全,而且主要目的都是改善整体的用户体验。
但很显然,三星等企业出品的设备虽然一直在“听”,等待着用户发出语音指令,但这些设备和软件并不会“窃听”用户。虽然相关数据会被发送给第三方,但仅限于特定数据,而且这已经成为语音识别领域的惯例。
不过,尽管不必太过担心,但还是应当提醒用户保持警惕,而企业也应当对数据使用方式保持透明。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感觉舒心。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