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加密货币可能的确是泡沫,但这并非全是坏事,这样的泡沫可以吸引人们关注和投资基础设施,进而孕育真正的创新。
看看.com泡沫就知道了。当时有很多人账面损失惨重,但那场泡沫却给我们带来了覆盖全球的廉价光纤网络,以及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如今的加密货币泡沫同样如此。
从理论上讲,这在一段时间内似乎的确有道理,但现在并非如此。加密货币的投机价值已经超过了非投机性的使用价值。它们变得无比昂贵,甚至阻碍了创新。
事实上,多数加密货币都只是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里的哈希值——只不过是一堆像“address A: 10,000. address B: 20,000”这样的数字组成的表格而已,然后再用标准的代码块包裹起来,方便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这种代币每转移一次,都需要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进行一次交易。随着以太币的价格飙升(目前超过1000美元),交易费同样也会增长,所以以太坊的平均交易费现在已经达到2.5美元左右如果你只是投机,每次都交易成百上千美元,这似乎影响不大。但如果你真的希望开发其他用途的应用,那就会遇到麻烦。
如果你想开发一款分散化的名字或身份服务,你的名字所花费的成本就会超过很多在浏览器中自动解析的互联网域名。如果你的代币代表了虚拟资产的所有权,或者分散式存储的访问权,那么一夜之间,使用这种代币(更不用说转移与这些代币有关的价值)就会大幅提升你的成本结构。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以太坊的基础上开发大容量的应用,那就别再妄想了。你的整个商业模式都会因为当今的价格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只有极低容量、极高价值的应用才能存活。例如当今的投机浪潮。
结果就是,整个的加密货币实验和创新都会停滞,直到泡沫破灭为止,或者除非以太坊找到一种方法来扩大规模,从而大幅降低交易费用。开发者仍然可以编写代码,但没人会用。即便只是尝试,充满好奇的潜在用户也会因为不菲的费用而退避三舍,更不用说是持续使用所带来的高昂费用了。
所以开发者无法找到真正的用户,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使用反馈,更不会有人使用他们的成果。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整片大陆现在都被冰封,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川。
从长期来看,极低的费用究竟是否可行?这目前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微支付的支持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微支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成本,也不在于基础设施的匮乏,而在于它们所带来的认知负荷。AngelList的帕克·汤普森(0Parker Thompson)认为,免费的分散式应用是唯一有可能在消费市场取得成功的。我也认同这种观点,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费用,又该如何重视和避免垃圾区块链?
这如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别搞错了:我不认为天会塌下来,也不认为所有的分散式应用都会彻底消亡。为了扩大以太坊的规模,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研发成果,包括sharding、Raiden、Plasma。人们仍然对它们寄予厚望。
但除非能够推广开来,而且加密货币不再是投票机,逐渐变成称重器,否则多数非投机项目必将无限期冬眠。如果你关注真正的创新,当今不可避免的泡沫破裂并不意味着加密货币凌冬将至,反而会让我们听到春天的脚步。
(责任编辑:冬天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