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脸识别技术以其不可复制性、非接触性、可扩展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并很快被人们应用到生活中,尤其是学校管理,不仅用在门禁、陌生人识别、食堂支付,甚至开始在课堂上识别学生面部表情,找出不专心的学生。同时,一些地方也开始启用“刷脸”执法,人脸识别闯红灯。这项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心生疑虑,认为这项技术面临被滥用的形势,也不利于保护人们的个人隐私,对此,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旁边评论
谨防人脸识别加剧隐私泄露
从风靡全球的iPhoneX到张学友演唱会人脸识别出3名逃犯,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在本次调查中,有高达73%的人赞同通过人脸识别闯红灯,而与之相比,担心人脸识别会泄露个人隐私的只占42.7%,这个数据,放到当今社会高度关注个人隐私的语境里,实在是算不上高。究其根本可能是因为大众对这项技术还不熟悉,此项调查中,23.3%的人认为“不好说”也佐证了这一点。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有人通过3D打印等技术手段来复制你的脸,进而完成各种交易……《经济学人》认为,能够低成本、快速和大规模地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的能力,早晚会有一天,会使隐私、公平和信任等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技术是无罪的,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社会也必将从技术、法律等手段对其进行规范。但是,如何使用新技术以及它所引起的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层面的争议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话题。
(责任编辑:冬天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