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有效动员了政府、电商、贫困户和社会参与者,依托贫困地区逐渐完善的相关基础设施,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支撑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农户的现代电子商务运营能力,推动自身特色产品与服务的电商化,带动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户消费支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实现长效脱贫,是当前脱贫攻坚模式创新发展。
参与主体能力互补,动力提升。“互联网+”电商扶贫运行的内在机制中主体是“电商+农户”,政府起到引导、辅助和整体支持的作用。贫困户利用电商平台和电商运营主体,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无限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信息,出售特色农产品,增加货币收入,节省消费支出,起到扶贫的效应,提升产业价值获得感。通过建立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和数据信息系统,借助社会参与式扶贫的方式增加扶贫能力,提升政府精准扶贫的整体效能,实现能力互补。从而实现贫困户、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在电商平台搭建的全领域合作过程中,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共同作用于精准扶贫的公益事业。
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关于“互联网+”扶贫的指示,贵州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探索贫困村精准扶贫新路径、新模式。确定了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基础配套、协会牵引、试点示范等工作,致力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网点,支持涉农企业开展网上经营,孵化一批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能人,打造一批适合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品牌,健全农村物流快递配送网络,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力争到2020年,打造1000个农产品销售特色网店,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000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到90%。
搭建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当前,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正呈现稳步推进态势。以黔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为例,从2016年开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与卡蒲乡建立扶贫结对帮扶关系,推行“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模式,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肯定,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广泛推广。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摸索和大胆创新,2018年9月,学校再次将“校农结合”模式进行提质升级,提出“互联网+校农结合”模式发展理念,并整合高校资源优势,成功开发了“校农结合预约直销平台”,通过手机APP、学院食堂、教职工以及商家均可实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采购,搭建了全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建成集网上定单、线上支付、产品监测、品种追溯、远程培训、贷款融资、统一配送平台为一体的“校农结合孵化中心”,孵化中心分“互联网区”和“实体展销区”,互联网区配套购运一体化服务等功能,实体展销区配套冷链、仓储、售卖一条龙服务平台。同时,建立“校农结合”产业化标准,坚持传统自然农法种植,将纯天然、无添加、无公害的卡蒲乡农产品通过由黔南师院搭建的电商平台销售到客户手中,借此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帮助贫困农户增收,促进“校农结合”新模式提质升级。
推动建立长期消费联系。“互联网+校农结合”对合作农户进行新农业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内的现代营销方式培训,同时将“互联网+校农结合”与干部驻村工作紧密结合,给农户建立农户档案,记录内容包括农户的基本信息、探访记录、采购记录、质量评估等信息。基于安全食品这个基础,制定出符合生态农业规律,符合农户生产经验的生产标准,符合农业的实际和消费者认知的产品标准,构建优质产业标准。在营销的过程中,“互联网+校农结合”电商平台不仅提升了销售数量,也实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从而帮助农户获得与更多客户建立长期消费关系的机会。
对测评脱贫程度提供科学依据。“互联网+校农结合”精准扶贫软件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纳入网络管理,每个贫困户家庭、农产品生产、收入情况都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到,对贫困户脱贫程度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五个精准到户”监测提供大数据支撑。例如,在“校农结合”帮扶下,2017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率先在全县出列,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18.8%,人均可支配收入8305.5元,贫困户减少398户143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8%,下降了11.22个百分点,全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达到93.5%。
“互联网+校农结合”,是“互联网+”电商模式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创新尝试中一个相对成功的脱贫攻坚方案。除收入、住房条件的大幅提升以外,借助开放多元的互联网平台,村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等靠要”思想渐渐过渡到村民主动进步、自己找致富路子的新态度,人心思变、谋求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村民主动参与扶贫开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水平明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