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针对线上开庭面临的特殊情况,该院总结了建院以来的万余次在线庭审经验,对法庭纪律、庭审程序等问题作出了细致规定,明确禁止有损法庭尊严的行为。据悉,这是该院首次举行线上新闻发布会。
总结万次线上开庭经验
从2018年9月9日建院至今年2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共立案51794件,其中,在当事人网上提交立案申请、上诉案件电子卷宗线上转移、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三个方面,均达到了100%,在线庭审率也高达99.6%。
北京互联网法院张雯院长表示,线上庭审与传统的线下庭审方式截然不同,庭审环境、交互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新情况、暴露了新问题。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法院开展线上庭审工作是为疫情防控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一环,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互联网法院是在线诉讼改革的‘试验田’和‘样板间’。”张雯院长介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模式运行顺畅。通过13509次、总时长7792小时的在线庭审,该院在身份认证、电子送达、网络庭审、电子证据以及配套的审判管理机制方面逐步总结经验,并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简称《规范》)。
强调法庭严肃性、纪律性
记者注意到,《规范》以在线审理为原则,线下审理为例外。而在线上审理时,法官与当事人不直接见面,当事人的身份认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规范》强调了当事人对专用账号和密码的妥善保管义务,不得授意他人使用或让他人冒充自己参加诉讼,庭审前需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对于出庭证人,则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证人仅在应当出庭作证时参加庭审。
对于跨地域等无法在同一时间完成庭审的当事人,北京互联网法院也在探索异步庭审方式,但张雯院长强调,这是一种例外模式,必须由一方当事人申请并征得其他当事人同意。
“虽然互联网为当事人参与诉讼带来了极大便捷,但有些当事人在线上开庭时做出不雅动作,或持移动设备在家中随意走动,这冲击了法庭的仪式感。”张雯院长表示,在实践中法官还曾遇到当事人穿睡衣等明显不适宜参加庭审的服装出庭,在开庭时吸烟、进食,或在酒吧、商场等存在不当干扰、有损法庭严肃性的场所参与庭审,《规范》对此均明确禁止。
由于线上开庭的特点,互联网法院很难对违反法庭纪律的当事人立即实施司法拘留等处罚。北京互联网法院孙铭溪法官表示,目前法院主要对此类当事人采取提醒、训诫等措施,也会在特定情况下采取切断音视频等方式,“毕竟对于线上庭审,大家都还在探索和适应”。
与线下法庭不同的是,当事人到庭、退庭、中途退庭等情况,在线上环境并不容易判断。针对线上庭审容易出现的诉讼参与人故意脱离视频画面、与在场的其他人交头接耳等情况,《规范》也均予以禁止。如果查明确属网络故障、设备损坏、电力中断等不可抗力的,则属于正当理由。
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哲玮副教授评价道,信息化不等于为了效率而放弃庭审基本形态,此份《规定》为线上法庭提供了立体、多元的技术保证,在提供诉讼便利的同时也严守了司法权威和正当程序的底线。《规定》不仅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成为其他法院可参照的行业标准,并为世界司法领域提供“中国经验”。
推动建立虚拟化法庭
由于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尝试批准有特殊情况的法官在家开庭。对于法官的出庭场所,张雯院长认为,应借鉴“马背上的法庭”理念,未来法院将通过技术,逐步以虚拟化方式呈现国徽、法槌、席位,实现法官“打开电脑,就有法庭”。
张雯院长透露,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网上立案数量与春节前持平,平均每天150余件。在保证法官安全防控的前提下,从2月3日至20日,已组织线上开庭、谈话378次,保证疫情期间工作不停摆。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