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二维码,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路做。”贞丰县平街乡平街社区居民杜道武拿着手机连声称赞。平街乡通过设计开发简易电子统计表微信“小程序”,形成二维码,有就业意愿的群众通过扫码进行信息登记,实现乡村两级数据信息共享,做到精准摸排,全面掌握劳动力底数,并提供精准就业跟踪服务。截至3月初,该乡通过小程序共排查统计外出务工人员8000人。
窥斑见豹。全面复工复产以来,贵州以大数据为依托,精准分析用工需求,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千方百计保障贫困家庭劳动力优先务工就业,多渠道挖掘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打通群众返岗就业“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求职“不出户”。
大数据助力精准复工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2020年春节期间,全省返乡农村劳动力达251.8万人,其中跨省返乡199万人。
为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就业,贵州精准开展劳动力外出意愿情况调查,以县为单位,积极衔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等用工需求,多措并举帮助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全省各地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用工需求,精准开展就业跟踪服务。
望谟县开发了“手机微信报名”小程序,转发给所有农村劳动力人口,通过扫码进入,了解企业的招聘岗位、用工需求、补贴政策等,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报名应聘合适的岗位。2月3日,“手机微信报名”平台上线报名第一天,就有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在网上报名。
通过多种方式精准摸排外出务工意愿,望谟县已累计输出5.2万余人外出务工。
晴隆县打破传统面对面求职方式,采取网上报名、电话报名、微信报名等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求职“最后一公里”。
“以前我们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的时候,都是通过发宣传单、现场招聘等,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们主要采取大数据信息系统进行人岗匹配、数据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点对点宣传动员,效率明显提高。”晴隆县就业局负责人邓春艳说。截至2月23日,通过“大数据+”服务模式,晴隆县累计返岗就业16593人。23日当天实现返岗就业4328人,其中197人通过搭乘“返岗直通车”到福建省泉州市务工。
优先服务贫困劳动力
3月初,在铜仁老家滞留50多天后,26岁的龚飞和弟弟在家门口成了同事。
受疫情影响,此前都在省外务工的兄弟俩春节后无法返岗。让他们惊喜的是,家乡政府、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过年期间统计返乡人员的就业问题,优先给大家推荐工作机会。
龚飞从推荐名单里找到了心仪的岗位,岗位说明还特别强调“滞留农民工优先考虑”。经过培训,兄弟俩顺利就业,只要干得好,每月能挣五到六千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切实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有关要求,贵州立足实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返乡农民工返岗就业。
全省以对标对表脱贫任务不掉一户不落一人要求,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作为就业服务优先对象,做到信息传递优先、岗位选择优先、政策落实优先,确保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积极主动对接落实农民工就业岗位。贵州省人力社保部门与浙江、广东等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积极衔接,并利用“贵州就业帮”手机APP等渠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通过发送短信提示等形式,引导农民工参加网上自主择业。
为助力农民工返岗就业,贵州还积极采取“专车专列专机”等方式实现“点对点”运输。截至4月7日,全省通过农民工包车向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输出农民工突破16万人。全省已累计开出农民工包车6522辆次,运送的农民工达到166486人。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省、市、县通过贵州公共招聘网、贵州人才信息网、各地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推广线上招聘、网络招聘、远程面试。
多管齐下促进就近就业
走进独山县,在经开区标准电机厂、在麻尾镇金孟锰业项目点、在上司镇茭白种植基地、在麻万镇板蓝根育苗基地……处处都有群众勤劳务工的身影。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独山县打出“实、细、精、深”强化就业服务组合拳,有效组织和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截至2月底,全县各产业基地吸纳就业4000余人,人日均收入100元;新增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000个。
多渠道挖掘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贵州按照“先内后外、自愿报名、梯度解决”的原则,引导农民工从便于照顾家庭、节省外出开支等实际出发,与贵州本地企业、工矿和劳务公司等签订长期雇佣合同,积极从事本地劳务工作。
针对有就地就近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贵州积极主动推送省内产业园区、产业、企业、扶贫车间、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向暂无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动员积极参与就业准备。
大数据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手段不断发挥作用。通过“线上培训”,全省因地制宜加强本地就业农民工全员技能。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省暂停各类线下职业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各类劳动者通过贵州广电网络“农民全员培训视频点播系统”,居家点播观看学习疫情防控和职业技能知识。同时,支持市、县结合实际开展线上培训,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