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条 涉密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采用密码进行等级保护的,应当执行国家密码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安全秩序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制作、传播、复制下列有害信息:
(一)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故意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煽动聚众滋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六)宣扬邪教、封建迷信的;
(七)宣扬暴力、凶杀、恐怖、淫秽、色情、赌博的;
(八)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
(九)侮辱、诽谤、恐吓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十)法律、法规禁止制作、传播、复制的其他信息。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下列行为:
(一)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非法占有、窃取、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
(二)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或者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控制、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三)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等破坏性程序;
(四)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或者工具;
(五)窃取他人账号和密码,或者擅自向第三方公开他人账号和密码;
(六)非法截取、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
(七)假冒他人名义发布、发送信息,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网络诈骗;
(八)擅自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
(九)买卖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物品;
(十)非法提供虚假票据、证件;
(十一)其他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九条 提供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的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安装并运行国家规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二)对上网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记录其上网信息,登记和记录的内容保存时间不少于六十日,在保存期内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第二十条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设区的市以上公安机关备案,并应当将接入本网络系统的接入单位和用户数据资料及其变更情况备案。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交互式服务栏目管理者的真实资料和信息发布者的注册信息进行登记,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虚拟空间出租的单位,应当登记用户的真实资料。
第二十一条 生产、销售具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远程控制、密码猜解、漏洞检测、信息群发等功能的产品和工具的单位,应当向设区的市以上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二条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应当落实互联网安全保护制度和技术措施,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有害信息之一的,应当及时采取删除、停止传输、保存记录等技术措施,并报告公安机关;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的,同时报国家安全机关;发现有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同时报国家安全机关和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有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应当予以制止,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时,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数据文件、原始记录等信息资料。
第二十三条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不得利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公开、泄露用户注册信息。
第二十四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机构和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人员,应当保守用户秘密, 不得泄露用户信息,不得擅自占有、使用用户的信息资源。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泄密、失密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运营、使用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能够联合进行监督检查的,应当联合进行。
第二十六条 设区的市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对第三级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设区的市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