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听了好朋友王翔先生有关「日本制造与工匠精神」的讲座。王先生在音乐、戏曲和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近年来,他痴迷于家具文化,创办了「上坐」品牌,联合日本飞驒家具,打造匠心独具的高端文化家具。讲座中的观点,给我启发很大:
A
工业化时代之前,手工业者为人类社会提供主要的商品供给和相应的服务。因为源自手工制作,所以一件作品,通常会凝结创作者的心血,是岁月的停驻。那些可以传世的作品,更是饱含了无数匠人经年累月的心血倾注。直到现在为止,随便逛个博物馆,都会被古人的精湛工艺和机巧心思屡屡折服。匠人通过作品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固化并征服了时间,这是何其伟大的事情。
B
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后,手工业者连同农民一道被工业流水线吞噬,想必当时的人们在面对工厂厂房的时候会比现在我们看到Alpha Go赢下李世石更加惊讶。高耸林立的烟囱,川流不息的流水线,蚂蚁般忙碌的工人,喷薄而出的商品,构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风景线,这让匠人们掌握的那点手艺显得极其卑微,流水线能够做到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一名匠人的认知范畴,只能甘拜下风。
C
如果说手工业者凭借的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知识和悟道之后的精神升华,那么工业流水线带来的却是大规模、标准化和低成本。分工让每个人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一个标准化操作规程,由此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流水线则让分工效率在协作层面实现了更高效能。效率和效能的双重提升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商品社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之下已无匠人的容身之地。空间上分解、时间上同步,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生产协作方式。
D
这个时候,产品的质量已经无法再用匠人的个体名义背书,只能依靠集体的名义,那就是品牌和商标。我们削去了个体对产品的个性化赋值,转而追求流水线的标准化赋值。个体也被打造成了标准件,可以在同样工种不同系统之间随意插拔,唯一的前提是,工人只能向系统输出以时间计量的标准劳动力,不能随意输出无法测量的创造力。现在看来,这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极大浪费。
E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找到了一种释放创造力的全新途径,即便白天仍然在流水线上贡献劳动力,但业余时间的认知盈余有了绝佳的释放空间。可以说,互联网早期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民的认知盈余。类似于开源软件这样的模式,更是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经济模式的所有权、创作权、销售权和受益权体系。人们很难理解,没有组织、没有金钱回报,甚至没有归属权的开源软件,竟然能取得比商业软件更大的成功。
F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网络化平台重又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借助网络,人们不但可以让一件作品打上自己的个性化标签,而且还能在任何时候展开比过往更大范围的群体协作,流水线让位于平台。在平台之上,既可以进行流水线那样的分工整合,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跨界协作和网络化协同。显然,平台是流水线的进化版本,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群体协作模式。
G
多向度的链接和互动,不断淘汰和剥离信息冗余,让价值重新得到发现。当一个人不再依赖于组织就能进行大范围协作的时候,匠士的重要性就再次凸显出来了。匠士是技艺随身的人,这种技艺的掌握饱含了时间累积和个体创造力,无论信息如何发达都没法拷贝复制,但网络又提供了随时随地让这种技艺发挥价值的平台,所以匠士重生。我预计,未来只会存在两类主体,匠网和网匠。前者是整合搜罗天下匠士的平台,后者栖息网络平台让随身技艺价值倍乘。所以,未来平台为王,手艺人打天下!企业将变成「私业」,公司会是「自司」。
A-G
结论: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作者简介
杨学成(1977年10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评审专家。长期跟踪研究信息化经济和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密切关注传统业态的互联网化转型,是“互联网+”概念的早期倡导者。曾主持/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企业委托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曾为上百家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过决策咨询和培训服务。2011年撰写的有关微博长效发展的文章被教育部采纳为《专家建议》并呈报给中央主要领导参阅。2013年春发起成立“互联网+研究小组”(微信公号:hulianwangjia),倡导实施「互联网+」战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著有《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2015年1月版)和《联网力——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原动力》(2015年7月版)等书。
相关书刊
《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01.
京东(JD):http://item.jd.com/11624328.html
《联网力—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原动力》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7.
京东(JD):http://item.jd.com/11743457.html
(责任编辑: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