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到央视财经频道邀请,协助策划「6.18」年中大促活动并担纲当天央视直播点评嘉宾。因为时间冲突,遗憾没法担当此任。故,把我对电商的一些看法笔记于此,以供参考:
A
电商是个过渡态。电子商务的提法,重点还在商务上,只是信息化和互联网让电子环境下的商务形态成为了新东西,所以需要单独强调「电子」而已。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未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说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最终会成为商务本身,所有的商务都会是电子的,以至于我们不需要再去强调「电子」的事情了。
B
电商是对线下店商最完美的拷贝。互联网领域的业态,很多都是把线下拷贝到线上,而电子商务这个领域拷贝得最完美,几乎是照搬线下。淘宝的商业模式与家乐福并无二致,赚钱逻辑几乎是逐条拷贝,引流模式也照盘全收,淘宝的开店费对应家乐福进场费,搜索费对应上架费,广告费对应堆头费。引流方式上,淘宝购物节的玩法线下早就玩得非常娴熟了。这种全盘拷贝方式的好处是,让电商的线上线下结合更加顺畅。
C
电商平台是以时间换空间。第一代电商只瞄准标准化产品(图书、机票),借助互联网在空间上实现订单聚集,但在时间上则是延迟交货,牺牲了时间,但扩展了空间,因此在空间维度上产生了规模经济(空间分散的小订单聚合成大订单),这是早期电商能够实现低价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标准化的产品让线上线下比价非常方便,所以成就了早期电商的繁荣。
D
电商进化是流量与收入博弈的结果。电商盈利模式清晰,流量来源复杂,只有保证丰沛的流量才能生存,所以电商网站全都是流量黑洞,必须有持续的流量导入才能长久。流量导入最强悍的手段是搜索和社交,但在中国搜索由百度把持,社交由腾讯把持。由此,淘宝这样的平台电商只能依靠内生搜索和内生社交,但前者没法导流,后者衍生的「电商社交化」也很难突破,最终阿里只能走向花钱买流量的道路,要么流量贩卖,要么收购流量入口(如,微博、优酷土豆),再者就是通过「双十一」自己创造流量。
E
移动电商是时间敏感的。移动互联网因为加入了时间、空间、身份这三大维度,使得用户注意力从关注信息在空间上的流动转型为对本地生活的重视,由此「时间」变得越来越敏感,过去隔天或隔两天送达已经很难满足用户需求,当日送达成为标准,再加上本地生活服务的崛起,上门服务把送达时间进一步提升到小时或半小时级别,这对传统电商平台是个巨大的挑战,电商发展实际上变成了物流大战,物流大战的结果是拉抬了成本,传统电商的规模经济消失殆尽。
F
用户需求「粉尘化」。移动互联网还让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使得空间维度的整合越来越难,用户的集体个性化带来的结果是,电商平台必须在「时间维度」上寻找聚合机会,在时间线上分散分布的需求被逐渐整合到一个时间点上去释放,这就是「社群商务」的玩法,通过内容释放不断调频价值观,顺便完成需求在时间点上的聚合,再以团购的形式形成购买。
G
零售没有新旧之分。去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其实是为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战略以及大数据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处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世界了,线上和线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然无法分割,再去区分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已经没有意义。但零售本身的逻辑没有改变,那就是通过服务创造价值,只是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新零售真正的「新」,在于数据资产的价值发现。数据资产成为新的价值层和跨界整合的引擎,使得零售动能泵出零售本身,繁衍出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
A-G
结论:关于明天的事儿,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作者简介
杨学成(1977年10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评审专家。长期跟踪研究信息化经济和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密切关注传统业态的互联网化转型,是“互联网+”概念的早期倡导者。曾主持/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企业委托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曾为上百家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过决策咨询和培训服务。2011年撰写的有关微博长效发展的文章被教育部采纳为《专家建议》并呈报给中央主要领导参阅。2013年春发起成立“互联网+研究小组”(微信公号:hulianwangjia),倡导实施「互联网+」战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著有《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2015年1月版)和《联网力——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原动力》(2015年7月版)等书。
相关书刊
《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01.
京东(JD):http://item.jd.com/11624328.html
《联网力—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原动力》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7.
京东(JD):http://item.jd.com/11743457.html
(责任编辑:宋编辑)